古代诗文中与河南方言口语的“中”相同、相近的用法很多。唐代韩愈《龟山操》“龟之枿兮不中梁柱”,意思是说龟山的树木砍伐后剩下的树桩子不能用作梁柱。这个“中”字与今河南方言常说“这根木头中个檩条”“这块布中个褂子”意义是相同的。这种“(不)中+名词”的结构,其意为“(不)能用作……”。

  河南方言口语中常说的“不中用”“不中使”也是古代诗文中常有的用法。如《史记·始皇本纪》:“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史记·外戚世家》:“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汉书·王尊传》:“敕掾功曹,各自底厉,助太守为治,其不中用趣自避退,毋久妨贤。”宋蔡襄《端明集·文房四说》:“今世笔,例皆锋长难使,比至锋锐少损已秃,不中使矣。”《儒林外史》第十二回:“他是个不中用的货,又不会种田,又不会作生意……”这几例中的“不中用”“不中使”即“不能用(使)”“不好用(使)”“没有用”之意。这与现今河南方言口语中的用法是完全相同的。

  其实“(不)中用”这一用法中的“用”字渐渐虚化了,“(不)中用”仅仅表示肯定、否定的意思。如《红楼梦》第十四回:“你要快也不中用。他们该作到那里的,自然就有了。”这里的“不中用”就是“不中(不行)”的意思。所以“不中用”往往省略为“不中”。如宋杨万里《白菊》诗:“霜后黄花顿不中,独余白菊斗霜浓。”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七回:“哥哥忒杀欺负人!我不中,也是你一个亲兄弟!”“不中”即“不中用”的省略,其“不行”的口语意味更明显了,现今河南方言口语中更常用。如说“这支毛笔不中了,换支新的吧”,“这片庄稼水淹了,不中了”。

  由“(不)中用”“(不)中使”的常用语又推广为“(不)中+动词”的构词格式,如“(不)中看”“(不)中吃”“(不)中穿”等等。这用法也是古代就有的,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都撵出去,不要这些‘中看不中吃’的就完了!”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十五回:“这个番贼,原来中看不中吃的。”明末清初西周生《醒世姻缘传》:“我是薛家丫头,狄家媳妇,我的钱不中骗。”

  越到后来,“(不)中”后边的连带词语往往被省略,“中”字的“行、成、能、可以”这种答应、允诺和肯定的意味就越明显。如元代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婆婆,这个怕不中么?”元代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孔目云)‘可知有奸夫,我蹅开这门进去。’(高成慌科云)‘不中,有人来了,走!走!走!”明代凌蒙初的拟话本小说集《二刻拍案惊奇》:“正要与姐姐、姐夫商量了,往府里讨去,可是中么?”有时“不中”也被写成“不终”,如《西游记》第四十七回:“虽然相貌不终,却倒会降龙伏虎,捉妖擒怪。”这几例中的“中(终)”,与现今河南方言的“中”的意思、用法是完全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