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素有“留学晴雨风向标”之称的2010中国国际教育展上海站落幕,记者发现,在英美高校继续受到学生追捧之余,德国、荷兰、意大利、芬兰等欧洲非英语国家的展台前,也从以往的少人问津,发展到而今的人头攒动。德国高校的多场校园说明会甚至出现爆满盛况,不少来晚的学生、家长只能席地而坐,或连站三四个小时听讲座。
许多家长自称“工薪阶层”,他们告诉记者,之所以如此热衷欧洲非英语国家,主要是看重“免学费”政策,“可以用较少的钱接受优质的国际化教育”。
工薪家庭看重留学德国性价比
在昨天的展会上,一位家长听完德国高校说明会后称,考虑卖掉一套价值30万的空置房,送孩子出国。他告诉记者:“以前想想留学对我们工薪阶层很遥远,送不起,但德国这样的性价比,让我们觉得绰绰有余。”
近几年,国内的留学家庭逐渐看到一个留学新方向:欧洲非英语国家,吸引力首先来自价格。这些学校推行“免学费”、“低收费”政策——有些学校尽管收取学费,但每学期5000元的学费,与国内大学并无二致。
以德国为例,自2005年起,德国对下萨克森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巴伐利亚州、巴登符腾堡州、汉堡州五个州高校的本科、硕士收取学费,一般为每学期500欧元,相当于人民币约5000元。而在芬兰、意大利等国,大部分高校实行“免学费”。这样一来,这些国家的留学费用约为每年六七万元人民币。相比之下,四大热门留学国的留学费用是它们的三到七倍:美国本科、硕士的一年学费、生活费总和为40万,英国为30万,加拿大为22万,澳大利亚是20万。
价格之外,学生、家长发现,欧洲非英语国家的“国际化教育性价比”较高。“欧洲不少大学动辄就是几百年的历史,比如哥廷根大学有44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季羡林的母校。”在德国高校的说明会上,一对从青岛赶来母子告诉记者,德国在艺术、哲学、人文、工程方面拥有悠久传统,他们看重的就是学校的学术气氛。
此外,不少学生称,欧洲土地小,国家多,学生不仅可以修读本地其他学校的课程,还可以修读其他国家的高校课程,“感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要优于美国以及独居一岛的英国”。
英语授课,推倒最后的障碍
不过,欧洲非英语国家之所以直到如今才逐渐进入留学家庭的视线,是因为之前有小语种带来的“语言壁垒”。近五年,为了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这些国家纷纷开出针对国际学生的英语课程,博士阶段的学习已经采取“全英授课”。
根据记者的粗略统计,意大利、德国、爱沙尼亚、荷兰等高校内,已有40%的本科、硕士阶段课程采用英语授课。英语授课课程的入学要求一般为雅思6分左右,部分艺术类专业可以降低语言要求。
与此同时,不少国家正在考虑将英语授课推广到所有学科。记者从荷兰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海外办事机构“荷兰教育中心”了解到,荷兰正打算到2020年推行“全英授课”计划。“教育国际化是高校立足于世界高校的基础,乘着这股浪潮,英语授课将成为一个趋势。”一位荷兰教育中心的工作人员称。
缓解“扎堆商科”的分流之举
在业内看来,这股“工薪阶层”带动的欧洲非英语国家热,不失为一次“分流”机会。“这些国家大多以工程、计算机、农业科技见长,推行的免学费专业就集中在这类优势学科,这何尝不是缓解中国学生‘扎堆选择商科’的分流之举。”一位从事多年留学咨询的顾问告诉记者。
目前,英美高校已经意识到中国学生“扎堆选择商科”的怪象,一位来自英国排名前50高校的国际招生官员告诉记者,在他们学校中,中国学生有600人,300人进了商学院。“国家需要金融人才,也需要科学家,这样的人才不均衡发展是个问题。”
欧洲非英语国家带来的“强势专业”的确缓解了这种“不正常的聚集”。众所周知,德国以工程工业见长,根据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的数据显示,34%的中国学生赴德国留学选择工程科学,这是中国学生在德国最集中的学科。
在爱沙尼亚、芬兰、意大利等国家,强势专业集中于汽车工程、信息科技、能源材料等。这些强势专业不少因获得欧盟委托从事科研,所以成为“免学费”专业。比如曾因发明了SKYPE因特网电话系统而享誉世界的爱沙尼亚,该国电子通讯较为发达,该国的塔林理工大学就受欧盟委托,推出网络安全、软件工程、可持续能源材料等“免学费”专业。“所以家长、学生看重免学费专业,一方面是选择了强势专业,一方面也让留学市场上的专业选择更多元化,而非商科一家。” (本报记者 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