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仵洋 通讯员 唐元光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犯中原地区,河南省城开封危在旦夕,为了文化事业免遭破坏,境内大、中、小学遵照教育部“学校要向安全地带转移”的命令,纷纷迁入宛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广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1937年11月至1940年3月,共有两所大专院校43个班师生837人,中学、师范69个班师生3245人,10所小学55个班师生2002人迁移至镇平办学,涉及县城及石佛寺、侯集、杨营、张林、晁陂、高丘、马庄等八个乡镇。这些师生备受流亡之苦,但他们没有因此而落魄,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一边求知奋进,一边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激昂悲壮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他们利用壁报、画报、街头演讲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抗日救国和抗战形势,其中“街头演讲队”最为活跃也最受群众欢迎。每次群众围观听讲,往往是听完也不舍离去。而开封师范举办的“洪流”墙报,后来发展为群众性的抗日组织“洪流学社”,参加师生多达数百人,成为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开封师范主要的进步力量。
他们争相阅读进步报刊和书籍,讨论时事新闻,研讨抗日形势,组织抗日救国活动。开封高中学生杨天堂、兰平文组织的大型读书会,吸收数百人参加;赵英运在石佛寺北大街办的“大众书店”,成了进步青年聚会的场所,地下党的联络站;北仑女中学生齐韶音、付素梅组织的“四一二读书会”,发展会员200多人,还定期举办“时事报告会”、“文艺作品朗诵会”,受到进步青年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开封高中地下党支部向在石佛寺的“保安三团”派出八名党员参加抗日武装。
他们积极开展“歌咏队”、“话剧团”、“文艺演唱队”到村庄活动,教当地百姓唱抗日歌曲,进一步激发广大同胞的抗战热情;音乐家马可到镇平后谱写了保卫镇平的歌曲传唱宛西,与姚兆平同志率领“巡回话剧团”在镇平各地演出抗日剧目,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残暴罪行;北仑女中学生汴玉主演的《塞上风云》剧情感人至深;开封高中在街头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情景逼真,观众当场不断地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师生们的每一场演出声情并茂地将剧情群情融为一体,观众动情而泣,由怒生恨,在潜移默化之中,唤起了他们抗日救国的热情。
多年流亡办学,省迁学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认真教、刻苦学的教风和学风,为镇平师生树立了榜样,促进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不少有志青年取得了文凭证书,参加了抗日爱国运动,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们开展的各类爱国活动,影响广泛,意义重大,在宛西一带掀起了抗日救亡的巨浪,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