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淅川青山碧水映渠首(图片来源:淅川旅游网)
- 淅川青山碧水映渠首(图片来源:淅川旅游网)
- 淅川青山碧水映渠首(图片来源:淅川旅游网)
- 淅川青山碧水映渠首(图片来源:淅川旅游网)
“生态建设看渠首”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在即,为保一库清水如期北送、永续北送,淅川县以“保水质迎通水”统揽工作全局,紧紧围绕生态经济这条主线,以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为载体,生态建设佳绩连连,森林覆盖率从6年前的32.8%提高到了45.3%,全县造林合格面积连续6年位居全省第一,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殊荣。今日起,本报推出“生态建设看渠首”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特约记者 杨振辉 高帆
通 讯 员 玉峰 桃龙
青山逶迤、绿波荡漾、水天一色……阳春时节,踏访渠首淅川,最舒心惬意的,就是青山碧水间的浓浓绿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在即,淅川以‘保水质迎通水’统揽工作全局,以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使渠首大地呈现出天蓝水碧山绿的气象,从而确保一库清水如期北送、永续北送。”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如是说。
科学布局
绘制生态蓝图
一泓碧水,京津“水缸”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淅川县是水源地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最为敏感的区域,是中线工程的蓄水池和“水龙头”。保水质,迎通水,淅川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聚集着世人的目光。
然而,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给淅川带来的现实困境,却不容回避:地处秦岭余脉,植被覆盖率低,生态基础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境内沟壑纵横,荒山连绵,石漠化严重……通水在即,淅川生态建设的时间之紧、任务之重、难度之大,可谓空前绝后。
“把‘保水质迎通水’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把推进生态建设作为淅川的‘一号工程’!”挑战面前,全县上下迅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创建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为载体,在生态与经济的接合点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确保水清民富。
勇于担当的渠首人绘制了清晰而明确的生态蓝图。以“保水质迎通水”统揽工作全局,引入市场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吸引社会资本大力发展高效生态产业。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以“两圈”(环库生态圈、环城生态圈)、“三区”(城区、镇区、村区)、“四园”(凤凰山城市森林公园、渠首湿地公园、寺峰山森林公园、猴山森林公园)、“五线”(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国道、省道和县乡道)、“六带”(鹳河、淇河、丹江、刁河、滔河和沿南水北调主干渠绿化带)为重点,构建全县林业生态建设网络体系;对35万亩库区消落地,栽植垂柳、杨树和毛竹,打造集生态治理与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环库生态净水长廊。
凝聚合力
奏响生态乐章
为快速推进生态建设,筑起绿色长廊,淅川县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检察院、法院、林业、水利等20多个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做好生态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服务。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领导机构、一个产业发展办公室、一个实施方案、一套人马、一抓到底的“五个一”要求,抓好生态产业的发展规划和组织实施。
2013年10月,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绿化工程全面启动。为加快工程进度,马良泉坚持每周两次赴渠首一线,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影响施工的土地流转、项目资金及其他历史遗留问题,确保了重点工程快速推进。
2013年底,县长赵鹏在香花镇调研时得知,该镇赵四仙桃合作社3500亩桃树严重缺墒,影响来年挂果。他当即调来3部洒水车轮番浇灌。“政府如此关心,我们发展生态产业更有信心!”合作社负责人赵丙国感动地说。
与此同时,该县还创新生态建设机制,通过建立多元融资、合同造林、专业队造林、市场化造林等造林机制,提高了树苗成活率;出台《金银花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成功引进了大批企业发展高效生态产业。
高位推动,部门齐动。财政、农业、水利、移民等职能部门整合项目资金,使项目跟着生态走;农业、水利、电力、交通等部门加大投入,使服务跟着基地走;农业、林业、科技等部门聘请专家做顾问,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每个基地从整地、栽植、灌溉、管理等环节实行跟踪指导,全程服务。检察长、法院院长、公安局长、监察局长等联合办公,为生态建设保驾护航。
筑牢屏障
呵护生态渠首
优越的区位、优厚的政策、优良的服务,引来了海亮集团、亿隆集团、果然出色、丹江缘等外地企业入驻渠首,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基地,连农户,发展金银花、有机茶等高效生态产业。福森集团、金戈利公司等本土企业,也竞相转型,投身“生态战役”,播绿美丽渠首。
自2012年以来,共有56家企业“扎堆”淅川,规模化种植茶叶、金银花、软籽石榴、薄壳核桃、食用玫瑰等13万亩;建立辣椒、花椒、柑橘、核桃等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基地97.2万亩;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竹柳基地、全国最大的玫瑰连片种植基地、全国最大的石榴种质基因库,初步形成以茶叶、金银花、竹柳、竹子等为主的高效生态产业集群。库区农民成为“产业工人”,走生态路,吃生态饭,发生态财。
生态产业蓬勃发展,生态屏障染绿渠首。近年来,该县实行合同化造林治理荒山53.2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退耕还林7.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32.8%增加到现在的45.3%,营造林和新造林合格面积连续6年居全省县级第一;对库区35万亩消落地,实施水草带、芦苇带、垂柳带等“五带”生态建设,库区沿岸生态景观带正在形成。
一边“栽”一边“管”,一边“造”一边“护”。该县建立森林资源保护行政领导负责制,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规范林地征占用审批制度,严打违法行为,毁林案件逐年下降;配备400多名专职护林员,组建6支300余人的专业防火队伍,24小时森林防火值班,该县连续29年未发生大的森林火灾,森林保存率逐年提高。
“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省森林资源清查先进县”、“省森林防火先进县”……一个个殊荣见证着湛蓝的天空、浓绿的群山、清澈的湖水。丹江口水库水质最新检测评价结果显示,库区水体均达到Ⅱ类水质,始终保持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