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新浪河南> 南阳> 要闻>正文

通水一周年 南阳记者走访移民新家园

A-A+2015年11月27日08:12南都晨报评论

邹庄移民新村一角。高超 摄邹庄移民新村一角。高超 摄
贾荣伟(右一)和移民一起查看柑橘。高超 摄贾荣伟(右一)和移民一起查看柑橘。高超 摄

  □本报记者 陈书洁

  致富路上有奔头 幸福生活有盼头

  11月24日至25日,由市南水北调移民安置指挥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迎通水一周年,移民幸福家园巡礼”活动走进淅川县厚坡镇柴沟移民新村、上集镇贾沟村和九重镇邹庄移民新村。这些移民村里,房屋建筑古朴美观,环境干净整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方兴未艾。走平坦路、住别墅房、用免费沼气、看有线电视、上宽带网络,移民们靠勤劳的双手实现财富梦,农村几代人的梦想在广袤的渠首大地逐步成为现实。

  邹庄移民新村 文明和谐好家园

  2011年6月27日,九重镇原油坊岗村的175户、750人搬迁到了现在的邹庄移民新村。记者一进村,就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文明新风。村里不但修建了道路、广场、学校、超市等公共设施,还能看到篮球架、乒乓球台,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生机勃勃的花草树木,处处展示着这个村庄的精神风貌。

  村里的广场上,几位老年人正在谈笑风生,拉着家常。村主任邹玉新向记者介绍,这里民风淳朴,村民们和谐共处,像家人一样互相关爱。村里还举办活动选出了好妯娌、好媳妇、好公婆,很注重精神文化建设。“希望能为下一代树立一个好榜样。”邹玉新说。

  记者走进58岁的邹新柱家,看到他正在为年迈的老母亲捶腿按摩。75岁的邹母患了中风病,邹新柱和妻子悉心照料老人,坚持给母亲按摩全身并伴其左右。通过锻炼,母亲已经基本能走动,身体好了很多。邹新柱说:“虽然我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但是有媳妇帮我,左邻右舍也都关心我,心里感觉很温暖。”

  邹银产是邹庄村的保洁员,他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的环境卫生脏乱差,柴草、生活垃圾乱堆乱放,起风后垃圾满天飞。后来村里召开民主议事会,安排他和另外一位村民负责村里的卫生。“现在村民们都很自觉,村里到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咱虽然一大把年纪了,但还能出把力,多好啊!”邹银产说。

  上集镇贾沟村 荒山变成大果园

  上集镇贾沟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县最大的后靠移民村,全村1168人,后靠移民近700人。以前贾沟村的支柱产业是柑橘,但随着树种老化已不成气候,人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打工。现在村里成立了农村合作社,大家开荒山、种果树,把这片荒土变成了绿林。

  记者在这里看到,淅川丹江植物园的大门已经修好,大片的柑橘林长得正旺,一条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山坡。带领贾沟村移民奋斗的贾荣伟,谈起移民5年来的奋斗历程时十分感慨:“2011年,本来在县城上班的我,因为公司倒闭成了下岗工人。当时想趁着年轻回家乡干一番事业,希望能带动村民们发展经济,过上好日子。”随后,贾荣伟毅然卖掉了自己在县城的一套房子、货车等,开始回乡创业。一开始,村民们不理解,因为没有东西抵押,银行也不愿意贷款给他。但贾荣伟不放弃,当他把荒坡变成耕田,种上柑橘树,给村民讲解自己的发展思路后,60户村民加入了这个合作社,大家都觉得合作社发展前景美好,愿意和贾荣伟一起奋斗。

  贾荣伟表示,下一步要把淅川丹江植物园打造成集休闲、娱乐、科普教育、观光、养生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美丽乡村,带动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村主任贾华军告诉记者:“我们听了贾荣伟的发展思路,都觉得靠谱。我们村离丹江口水库较近,有污染的企业不能开办,建采摘园、垂钓园、水上乐园于一体的休闲场所,一定能吸引大批游客,从而带动经济发展。我们村里学厨师的孩子多,到那时,在植物园内建五六个不同风味的饭店,还能帮助村里的孩子们就业呢!”

  柴沟移民新村 养殖走出富裕路

  淅川县柴沟移民新村位于厚坡镇西北6公里处,这里居住着2011年6月从淅川县香花镇南部山区迁入的171户人家,共745人。该村不但有占地62亩的养殖小区、76亩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500亩的烟叶地,还有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的辣红素食品加工厂。种猪、肉鸽、肉羊产业遍地开花,一批敢打敢拼的移民养殖户应运而生,他们把规模养殖作为产业调整突破口,走上了富裕路。

  51岁的赵志清是柴沟村的村委会主任,他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以前,村民们在山区种地、放牛羊,又苦又累,年收入不足3000元。现在,人均收入每年能达到12000元以上。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也越来越好。”淅川县时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养殖小区内,正在给猪加料的徐学明说:“以前搞小养殖业,不稳定,收入偏低。现在工作轻松,月收入稳定在2500元以上。”

  养殖业搞活了经济,但不能污染环境,柴沟移民新村建起826平方米的沼气池,把牛粪等利用起来产生沼气,免费提供给村民使用。沼渣被收集起来当有机肥;沼液被用来灌溉土地,实现了绿色循环发展。62岁的移民李安定开心地说:“因为‘南水北调’,我们有机会搬迁到这里,经济收入翻了几番。村里的小学、医院给孩子、老人提供了方便。现在,全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沼气,仅这一项每户年支出就可以减少2000元。我们都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