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香囊。
- 屈原岗石碑。
- 屈原庙。
- 西峡槲叶包的粽子。
- 西峡儿童佩带的香囊。
中新河南网西峡6月19日电 (李晋)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西峡地处豫鄂陕省交界处,秦楚文化交汇,境内有屈原冈文化遗址,长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地域文化的积淀,西峡县端午的习俗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古朴之风。
屈原冈位于西峡县城东20余里,霄山脚下,是一道横贯东西的山冈,山冈上立有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石碑,上刻“屈原冈”三个大字,碑上端刻有“地以人传”四个小字,屈原冈上还有屈原祠、屈原庙和屈原石牌等文化遗存。据传,当年楚怀王听信谗言,出兵伐秦道经此冈,屈原在此力谏楚王不要孤军伐秦,楚王不听屈原忠谏,结果楚王伐秦损兵折将,兵败又经过此冈悔不听屈原劝谏……后人为纪念屈原,就把当年屈原拦车劝阻楚怀王的山冈,命名为屈原冈。
也许受屈原文化的影响,西峡县端午节的习俗别具特色外,并且在西峡县还要过五月初五和五月十五两个端午,俗称“小端午”和“大端午”。
食粽子、鸡蛋、熟蒜瓣。古人为纪念屈原,将包好的粽子和蒸好的糖糕投入河内喂鱼,以免它们吞食屈原的躯体。在西峡五月端午的早晨家家都要吃糯米粽子,鸡蛋和熟蒜瓣。粽子一般是前一天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江南地区包粽子一般用芦苇叶、竹笋叶等,而西峡一般用当地盛产一种称为“槲叶”的树叶。据《中国树木志》记载,该树叫“槲栎”或“槲树”,落叶乔木,叶子椭圆形,边缘有波状的齿,生长于山地阳坡阔叶林和松栎林中,深根性,耐旱,抗风、抗烟、抗病虫能力强;种仁可酿酒,叶可饲养柞蚕。当地人上山采来“槲叶”,用水一煮,再用清水洗净,就可包粽子,用“槲叶”包的粽子别一番山林的清香。也有在粽子里放豆子和红枣的。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些鸡蛋,最好是些咸鸡蛋,据说吃了粽子锅里煮的鸡蛋,夏天不生疮,不头痛。当地人认为吃熟蒜瓣有去体内百毒之效。
门庭插艾蒿、菖蒲。在西峡端午早晨,家家起早洒扫庭院,把所有的门户都插上艾和菖蒲。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艾草能避各种邪气,“菖蒲”被称为“斩妖剑”。据说,唐代的魏征梦中斩蛟龙,用得就是菖蒲剑,插艾、插菖蒲,由以求辟邪免灾,健康平安之意。端午那天西峡农家都要采大量的艾,除一部分插门窗外,剩余的留下自用。艾是一种草本药物,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而五月五日采得艾疗效最好。农家常用燃烧的艾,驱赶蚊虫,身上骚痒或有皮肤病什么的,用艾熬水洗澡,也很快就会见效。
小孩佩带香囊,颈、腕系五色线。俗话说“过了五月端,才把单身穿”,过去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各种毒虫和蚊子、蛇开始活动。(现在地球变暖,热天提前了)用各种彩色布块做成辣椒、茄子、葫芦、菱角、鸡心、小布人以及各种小动物形状,内装各种香料的香囊,让小孩配戴在胸前,再在小孩颈、腕系上五色花线,以避汗味和蚊虫,能辟邪驱瘴气。在西峡小孩颈、腕系的五色花线,要系到农历“六月六”,“六月六”那天把五色花线解下丢在路边和沟渠里,据说那样小孩在野外玩耍可以不被蛇咬。
到河里洗手脸、喝雄黄酒。端午的早晨,男女老少到河边或池塘边洗手脸,据说可预防眼疾。中午喝雄黄酒,民间相信雄黄酒能解五毒(即蛇、蝎、蜈蚣、壁虎、蜘蛛之毒)和辟邪鬼,并把杯底沉淀的雄黄和成糊状,涂抹在小孩七窍等处,以防毒虫叮咬和钻入体内。
送扇子。在西峡凡新嫁的姑娘,娘家于是日送去衣料、手巾、扇子等物,俗称“送扇子”,而新嫁的女儿则于“六月六”这日,带着西瓜、啤酒等夏用之物回娘家看望父母,俗称“看夏”。
祭拜屈原。在西峡端午这天,屈原冈方圆百里的人们,纷纷带着粽子糖果等祭品到屈原祠祭拜屈原,永远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