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新浪河南> 南阳> 民生>正文

“淘宝”南阳文化 留住城市基因

A-A+2015年11月27日08:33南阳日报评论

白万献近照   记者 赵林蔚 摄白万献近照 记者 赵林蔚 摄

  本报记者 赵林蔚  

  “不能让婚俗变成‘昏俗’。最近我在为一个婚俗座谈会进行准备,想讲一讲南阳婚俗文化,特别要谈什么是文明的婚俗,呼吁大家摒弃那些变味的、甚至损伤人格的婚俗。”今年72岁的白万献,在采访伊始,就谈到自己的近期工作。作为南阳的历史文化专家、民俗专家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发掘南阳文化,传承、创新南阳民俗。

  “高中时曾专程拜谒张衡墓”

  1943年,白万献出生在南召县原刘村镇,在南召县一中度过中学时代。1962年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1966年回南阳参加工作,先后供职于市教育局、市社科联,2002年被命名为南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现任南阳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副会长。

  在白万献的记忆中,家乡南召的皮影、庙会给小时候的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白万献还对南阳的历史文化名人特别感兴趣,尤其崇拜张衡。他说“上中学时,我与‘五笔字型’的发明人王永民是好朋友,1962年高中毕业的演讲中,王永民的发言让我印象很深——‘同学们,翻开我们学过的物理、化学课本,其中的人头像,都是长头发的外国人。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可以有伟大的发明创造?’”当时,白万献和王永民约了另外两个同学,从南召步行到卧龙区石桥镇小石桥村,专门拜谒了张衡墓。白万献感慨:“南阳的历史文化名人很多,不能让他们的成就淹没在历史中”。

  “历史名人是南阳的精神财富”

  考上河南大学中文系后白万献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南阳文化诸葛亮、百里奚、范蠡、姜子牙、张衡、张仲景、刘秀、冯友兰等都成为他的研究对象,这种关注一直延续到之后的岁月中。

  “历史名人是南阳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发掘整理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白万献与省内外史学专家、学者进行广泛接触,宣传并阐述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理论依据。而现在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研究好诸葛亮的精神,引导大家发扬光大。白万献表示,诸葛亮开启了中国官员财产申报的先河,他的廉政精神值得学习。

  对南阳文化的发掘与研究,白万献一直保持高度热情。他先后主编或合作出版了《南阳当代作家评论》、《历代诗人咏南阳》、《南阳革命诗歌选》、《诸葛亮躬耕地新考》、《草庐对研究新编》、《南阳历代名人》、《卧龙岗志》、《南阳纪行》、《洪洞移民迁南阳》、《走遍南阳》、《南阳三国名人与胜迹》、《南阳文化丛书》、《诸葛亮与南阳学术研究文集》等十余部著作。

  “希望能留住更多民俗基因”

  从20多年前参与南阳民俗文化研究小组,到目前担任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白万献的退休生活更加充实丰富。

  南阳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民间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品种繁多。从冬至吃饺子这个医圣张仲景推广的民俗,到各种农谚、婚丧嫁娶的习俗等无一不蕴藏民间智慧展现南阳盆地的精神风貌。白万献与其他南阳民俗专家一起发掘民俗的足迹踏遍南阳的山山水水、田间地头整理出众多有研究价值、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  

  白万献表示,下一步准备与有志于此的人士一道,出一本关于南阳民俗的“百科全书”,让更多人了解南阳的民俗,感受南阳充满魅力的风土人情。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