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色灵动 世代为“侯”
- 精益求精
- 厚积薄发
- 推陈出新
- 造型各异
- 与时俱进
- 猴头猴脑
- 传授技艺
- 精雕细琢
- 打造品牌
“宿有乔林饮有溪,生来踪迹远尘泥。不知心更愁何事,每向深山夜夜啼”。作为中原大地上最早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南阳猴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近年来,极具地方特色的猴文化不断演绎,融合发展,不仅成为南阳民间文化宝库中绚丽的明珠,更成为富民增收的一种新产业。
新野猴戏,俗称“耍猴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新野出土的大量汉画砖上,猴戏造型层出不穷,除了杂技、游戏之外,猴子、狗和人在一起狩猎、嬉戏的精彩画面屡见不鲜。到了南北朝时期,猴戏已在新野盛行。野性十足的小毛猴,通过民间艺人耐心的调教,成了妙趣横生的喜剧演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绝活。目前,新野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猴戏之乡,全县最高峰时有两万多人从事驯猴、玩猴、养猴工作。继2008年被确定为首批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2009年新野猴戏又被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南阳民俗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如今,当地成立了养殖艺术协会,仅养殖场就有16家,当地形成了覆盖养殖、驯化、交易、承办演出等相关环节的产业链,新野猴戏艺术团不断走进省内各景区,成为提高猴戏认同度和影响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特色产业。
石猴好,好时候。方城石猴属于微型石雕艺术,兴起于宋代,盛行于明清,具有刀法简洁明快、寓意喜庆吉祥的特点。小小的石头,经过选材、制胚、打磨、雕刻、蒸煮、上色、晾晒、涂桐油等工序,成为保持地域特色、原汁原味的乡土石刻。这些形态各异的小猴造型,洋溢着汉画像中飞禽走兽的灵动气韵,贯穿着民间艺人的直觉率性,在南阳及周边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2008年,方城石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为研究中原民俗文化的“活文物”。如今,方城石猴作为传统手工艺品,不仅建设了培训基地,还开始走进动漫,并逐渐成为当地的一种富民产业。
羊舞丰收岁,猴吟锦绣春。在农历猴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本报记者走进方城县独树镇砚山铺村、新野县樊集乡鲍湾村,实地探访雕刻大师,近距离拍摄养猴驯猴,以充满猴趣的摄影作品,为您送上新春的祝福。 (李仰峤)
本版摄影:崔培林 张 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