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南阳> 旅游>正文

中国岩画看中原 中原岩画看鸭河

A-A+2014年6月20日08:08南阳日报评论

 
  • http://henan.sinaimg.cn/2014/0620/U10500P827DT20140620080410.jpg2013年5月27日,南阳本地岩画专家李迎年登上联合国世界岩画讲坛。(本报资料照片
  • http://henan.sinaimg.cn/2014/0620/U10500P827DT20140620080609.jpg市政协主席刘朝瑞(左)在鸭河工区考察岩画。
  • http://henan.sinaimg.cn/2014/0620/U10500P827DT20140620080459.jpg副市长和学民(中)考察梦山巨石文化遗迹。
  • http://henan.sinaimg.cn/2014/0620/U10500P827DT20140620080500.jpg退休老干部一行在鸭河工区参观岩画遗迹。
  • http://henan.sinaimg.cn/2014/0620/U10500P827DT20140620080501.jpg鸭河岩画发现人、工区党工委书记白振国在巨石凹穴岩画前。
 

  核心提示

  南阳,一块古老而神奇的人文盆地,一部博大而厚重的文明史书。

  四五十万年前,南召猿人在白河上游(鸭河流域)的杏花山上点燃了中原文明肇始的篝火;巍巍桐柏山系出淮源,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自此流传。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神州八大都会之一,冶铁业、铸铜业、桑蚕种植养殖业独步华夏;两汉时期,南阳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经济文化发展臻于鼎盛……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样的文明基因,能够使得南阳历经数千年造就如此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从方城岩画群到鸭河岩画群的发现,似乎能够给予我们一种尚不十分明晰但基本合乎推断的答案:在有文字记事的黄帝时代之前,一个有着统一信仰崇拜的多氏族部落集群便生活于此,他们从茹毛饮血的旧石器时代走来,在河洛至汉淮之间的广大区域繁衍生息,丘陵与平原之间水草丰美,他们摒弃了居无定所、朝不保夕的渔猎采集生活,进入播种收获的农耕文明,进入加工制作精细工具的新石器时代。于是,氏族逐渐演变成社会,房屋乃至宫殿建成了,部落进而演进为国家。石生夏启的传说象征着农耕民族对给予自己第二次生命的石质工具的崇拜与崇敬,这种敬仰体现在脚下——他们用无比虔诚之心,不惜耗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在岩石上刻凿出无数的浅穴、沟槽,表达对天地赐予生机的感恩感激,或模拟出心目中最神圣的生殖器图案,表达对部落生生不息的祈福祝愿。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万古长夜,于历史长河也不过光阴一瞬。今天的人类实现了钻地登月,代表着我们文化之根的岩画文明却成了无人能解的天书,我们能解读二维码联通世界,却看不懂先民留给后人珍贵的记忆。

  幸而,在中华民族正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重拾起了身旁的遗珍——中原岩画。那么,就让我们再次把目光凝聚在南阳,凝聚在鸭河工区及周边区域,凝聚在炎黄先祖们在大地上吟唱诉说的遗迹——岩书岩画中吧。

  本期文化周刊特别推出鸭河工区及周边区域岩画群专版,以飨读者。(司马连竹)

  鸭河工区及周边区域岩画群发现历程

  ●2012年至2013年,时任鸭河工区管委会主任白振国在辖区内发现有岩画遗存、巨石遗迹。

  ●2014年4月至5月,南阳理工学院副教授孙保瑞、市收藏协会副会长刘东阳、民间学者袁祖雨与南阳日报记者应邀在工区内走访,先后发现岩画遗存上百处,在梦山周边发现大量巨石遗迹。

  ●2014年5月6日,市政协主席刘朝瑞带领相关专家,专程赴鸭河工区调研岩画分布情况。

  ●2014年5月下旬,鸭河工区组织乡镇工作人员进行全面普查,初步统计鸭河工区境内存在岩画遗存1000余处。

  ●2014年6月6日,我市退休老干部一行二十余人,赴鸭河工区参观考察岩画群。

  ●2014年6月10日,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南阳市文物局组成调查组,对鸭河工区岩画群进行重点普查、登记。

  ●2014年6月18日,副市长和学民带领市文广新局负责同志等专程赴鸭河工区调研岩画群情况。

  本报讯 (记者司马连竹)6月18日,中国岩画研究中心正式出具调查报告,就南阳市鸭河工区及周边区域发现的岩画群做出初步整理分析,认定该岩画群与新郑具茨山岩画、方城岩画形态一致,为同时期遗留的史前文明遗迹,同属“中原岩画”带的重要遗存,且鸭河岩画分布之集中、体量之巨大、内容之丰富,在世界范围内罕见。

  鸭河工区及周边区域岩画的现世,引起了我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市政协主席刘朝瑞,副市长和学民等领导,先后专程赴鸭河工区实地调研。刘朝瑞、和学民分别指出,鸭河岩画群是弥足珍贵的人类文化遗存,鸭河工区要做好普查、登记工作,加大保护力度、宣传力度。

  国际及国内岩画学者在获知这一发现后,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6月26日,联合国国际岩画组织联合会专家组、中国岩画学权威多位专家将专程赴鸭河工区考察,对鸭河岩画群开展深入调查并进行断代、解读。这是继方城岩画群之后,我市境内再次发现的大规模集中分布的中原岩画遗存,南阳将又一次引发世界性的关注。

  岩画,是指史前人类刻画在岩石上的图画或图案,前者是具象的动物、植物图形,多以天然染料绘制,后者则表现为凹穴式的单个或多个抽象图案。岩画在世界五大洲都有广泛分布,在我国境内,具象的图画式岩画有三大分布带:东南人面像岩画、北方草原动物岩画和西南地区生活岩画。本世纪初,在新郑具茨山发现的凹穴式岩画颠覆了世界岩画界的原有认知,抽象的凹穴岩画被专家认定为此前未经发现的全新岩画体系。此后,凹穴岩画在我省平顶山、驻马店也相继被发现。2010年2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方城籍考古学者马宝光回乡探亲时发现当地有大量凹穴岩画,引起当地政府重视。时任方城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白振国立即组织力量,对方城境内的岩画分布情况进行普查。经调查,该县清河、古庄店、杨楼等13个乡镇境内发现岩画2000余处。当年9月,我市在方城召开岩画专家报告会,国内岩画学权威学者云集方城,经过实地调查认定,方城发现的岩画属具茨山同类的凹穴岩画。自此,“中原岩画”在中国岩画学范畴内的独特地位,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从2012年开始,时任鸭河工区管委会主任的白振国在当地基层走访工作间隙,再次发现与方城岩画类同的大量的凹穴岩画和巨石文化遗存。从今年4月份开始,白振国基于在方城工作期间组织推动岩画调查、认定工作的经验,主持成立了鸭河工区岩画普查队,委托方城县文物局、南阳理工学院、市收藏协会等单位专家学者,会同皇路店镇相关工作人员,沿鸭河水库周边和梦山一带进行详细调查。普查人员先后发现凹穴岩画遗存千余处,并绘制出以鸭河工区为中心并向周边区域辐射的岩画分布详图。6月10日,中国岩画研究中心调查组一行七人经过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正式确认在鸭河工区境内发现大量史前岩画遗存。

  经初步调查,在鸭河工区内凡属山岗、丘陵地带有裸露岩石的地方,大都有岩画遗存、巨石文化遗迹,分布面积广泛。其中凹穴岩画占主导地位,面积有大有小,从几十厘米到几厘米不等,形式有单穴、双穴、三连、六连穴,或多穴相连。其中一块巨石上刻有几百到上千个凹穴并有沟槽相通相连。鸭河岩画形式多样,有的带沟槽,有的凹穴带方格,也有动物刻画,有大型祭祀场所,有玉璧状大碾盘,还有生殖崇拜图腾等。

  在调查过程中,鸭河工区境内的厚重人文历史内涵得到初步揭示,大小梦山、骆驼石、大石庙等遗迹的神奇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距鸭河工区仅十公里的黄山新石器遗址,属仰韶文化特征兼有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性质……种种实物证据和口头遗存表明,今属鸭河工区范围的地域,在距今5000以前的史前文明时期,是中原农耕文明的繁盛地和重要部族聚居地,其凹穴岩画与具茨山等地的一脉相承,清楚说明了中原农耕文明以黄河流域向南阳盆地散射、发展的历程,鸭河岩画群及巨石遗迹,是上古先民们在此耕耘播种和繁衍生息的真实例证。

  “南阳鸭河、方城的岩画‘天书’在范围和数量上都已超过具茨山,且特点鲜明,内涵丰富,在整个中原、整个中国都极其罕见!”鸭河工区党工委书记白振国在方城工作期间,曾主导方城岩画发现、研究工作,并出版了相关专著。他表示,此次发现的鸭河岩画群,以梦山为中心集中分布,其密集性、独特性世所罕见。在此之前发现的中原岩画各种形态,在鸭河岩画群基本都有体现,而数处一石百穴、祭坛祭坑等独特发现,超过了此前以往,特别是多处的生殖崇拜巨石,形象逼真、分布有序,疑似大型部族群落的圣山崇拜遗迹,其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不可估量。“岩书岩画,是文字产生以前先民们用于记事、祈福、祭祀的文明遗迹。岩画研究作为当今世界性的热门研究课题,南阳以鸭河为地理中心的岩画群已经成为中原岩画的典型代表,通过这次国际岩画学权威专家的考察认定,鸭河岩画群将为世界岩画学研究提供详实、客观、可靠的基础资料。相信随着鸭河岩画群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将会改写世界岩画学的发展进程,进而重书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白振国如是说。

  鸭河工区及周边区域岩画群引发世界关注

  权威专家寄语

陈兆复陈兆复

  陈兆复:南阳是中原岩画的重要篇章

  陈兆复,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创建人,任该中心第一任主任,国际岩画学权威专家。

  在上个世纪中后期,世界岩画学一直认为,中国的岩画主要存在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创作内容反映的是草原民族的早期文化。本世纪初期在新郑具茨山发现的抽象凹穴岩画,改变了整个学术界的基本认识,而方城岩画群的发现,进一步丰富充实了中原岩画的内涵。这次在鸭河工区及周边区域再次发现凹穴岩画,则为岩画研究者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可以说,新时代的岩画学,今后主要研究方向就是抽象的凹穴岩画,它也将是国际学术界的新课题。鸭河工区及周边区域岩画群填补的不仅仅是地理发现层次的空白,其丰富的内涵与内容也将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从中原岩画的一系列大发现可知,凹穴岩画是成熟的民族以国家意志进行的集体创作,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解读,有望解决中国文化史上的相关重大问题与疑问。

汤惠生汤惠生

  汤惠生:在南阳岩画中探寻华夏文明传奇

  汤惠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世界岩画委员会执委,《世界岩画艺术委员会会刊》编委、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谈到中原岩画,我首先想到的是黄帝时期的华夏文明。黄帝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人物,那么他领导下的文明社会留下了哪些遗迹遗存?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尚不能给予解答。中原凹穴岩画是不是黄帝时期留下的文化印记?如果能够通过年代断定,证明中原岩画创作于5000年前,那么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鸭河工区及周边区域发现的岩画群,体量巨大、内容丰富,而且其分布的集中与密集,都是前所未有的,是世界级的。通过南阳地区的岩画考察,或许将为我们解读史前文明提供实物例证,解决中华民族“从哪里来”的疑问,解开中原文明起源发展的奥秘。做好对鸭河工区及周边区域岩画的研究、保护,因此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