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南阳> 旅游>正文

邓州罗卷戏成为“国字号” 村级剧团保护“非遗”

A-A+2015年1月15日09:22东方今报评论

罗卷戏演出罗卷戏演出

  邓州罗卷戏成为“国字号”非遗实属不易,而在三年前,还曾申报失败。

  即使申遗成功,这也还远不是额手称庆的时候。  “非遗”保护的重担落在一个村级剧团身上,钱在哪里?艺人在哪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又在哪里?

  如今,罗卷戏仍处于“抢救”状态。

  □东方今报记者 高晨/文图

  ●专家助力罗卷戏

  2014年12月23日下午,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小菊的电话再次响起

  那是邓州市桑庄镇孔庄村党支部书记王红雷来的电话,电话中,他又一次对李小菊的付出表示感谢。因为,在其通话的20天前,文化部发文正式把他们那里的罗卷戏,列入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李小菊是土生土长的邓州人。她告诉东方今报记者,能让家乡的传统文化评上国家级“非遗”项目,也算是为家乡文化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吧。

  2007年,邓州罗卷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9年开始,在北京工作的她,逢年过节都会到邓州孔庄罗卷戏剧团了解情况,出谋划策。

  2011年,由于邓州市官方缺乏国家级非遗申报材料的文本撰写和视频制作的经验,再加上邓州越调也一起申报国家级非遗,罗卷戏没有被列入国家级非遗。

  “当时,这是不小的打击,邓州和孔庄村的不少人非常沮丧。”李小菊说。

  那时的李小菊没有放弃。她多次组织国内有关专家赶到孔庄村观摩罗卷戏。

  “它是一个‘大戏’,非常具有抢救价值。”

  “这么多年来,一代一代都在坚持,好的艺术一定要发掘,请你们不要放弃。”

  ……专家们的评价和鼓励,也让孔庄村的王红雷等村干部及剧团演员重拾信心。

  再度申报时。李小菊及时组织起学术研讨会,并对罗卷戏申报文本和视频提出各种修改意见。到2013年底,快要截止申报资料时,她找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委会当中的专家评审,恳请对罗卷戏进行再一次的审核。

  ●所以珍贵

  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戏剧戏曲学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研究基地主任冯建志,曾经到孔庄调研过。他认为,罗卷戏不同于别的剧团,是一个村级的剧团,低级别的剧团成为“国字号”非遗,在前三批“国字号”非遗名录当中是没有的,所以非常珍贵。

  桑庄镇综合文化站站长王占新说,由于当时李世民东征,走到哪唱到哪,河南省一共有43个县区会唱罗卷戏,可目前拥有演出能力的,只有邓州市桑庄镇孔庄村一个剧团,“这也就意味着,全国只剩下20多人会唱罗卷戏了”。

  今年74岁、孔庄罗卷戏剧团里的老艺人王云亭认为,罗卷戏唱腔上的分类更为细致,唱法以及调门比一般戏曲更为苛刻。

  一则,罗卷戏有“罗戏”与“卷戏”之分,而“罗戏”中又分文戏和武戏。如果把文戏比作“走平路”,那么武戏就像上山和下山,忽高忽低,“而且以武戏为主,节奏更快”。

  二则,卷戏在调门上的要求更为严格。王云亭清楚地记得恩师刘长江的传授:卷戏在演唱时必须唱够十个字,当中黄散唱法必须以“三三四”编写方式演唱,前六个字为上韵,是一个“调门”;后四个字为下韵,是另外一个调门。

  “三声炮,杨延昭,做了保障;众将军,威凛凛,炸你两炮。”今年62岁、在孔庄罗卷戏剧团锣鼓队里的刘宝玉,现场也为东方今报记者演唱了时任团长刘长江流传下来的卷戏剧本。

  ●坚持与舍弃

  刘长江去世前,每次带剧团出去演出,总会加班加点,用毛笔以每10个字为一句话的格式,将其他剧种的剧本,改写为卷戏剧本。

  “人家的《打金枝》都已排好,俺们的卷戏连戏名都出不来,卷戏发展慢就慢在这儿。”王云亭认为,没有罗卷戏剧本,是阻碍其发展最重要的原因。

  王云亭向东方今报记者解释,在传承过程中,他们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旦其他剧种的演员,唱了改编后的罗卷戏剧本,罗卷戏就不能再唱了,所以罗卷戏剧本很缺”。

  截至目前,邓州市现存的罗卷戏手抄剧本共有十余本,能搬上舞台的,也只有十几部。

  王云亭认为,罗卷戏的唱腔和调门与别的戏曲不一样,剧本也只能改写或自己创新。但刘宝玉并不这么认为:“现在只要是戏剧剧本,拿过来就能唱罗卷戏。”

  王云亭认为,会唱其他戏种的演员不一定会唱罗卷戏,但罗卷戏演员一定会唱其他戏种,不过,“一旦发现其他戏种的演员唱了罗卷戏,则表明他把罗卷戏的剧本偷跑了”。

  要不要把其他曲种的剧本直接拿过来唱罗卷戏、能不能用罗卷戏剧本唱其他戏种,是罗卷戏“非遗”保护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抢救 发展 传承

  冯建志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年龄在65岁-85岁之间的老艺人,存在许多“一个人掌握一个曲种”的情况。

  他认为,这些老艺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面临着年岁大、不断过世等情况,如果人不在了,那么这个曲种就灭亡了,“老艺人随时都面临着消失,因此要对这些曲种加强抢救”。

  “当然,抢救的同时,也必须加快培养新人。”冯建志说,非遗保护最主要的,还是要有接班人。

  让人欣慰的是,在这两个方面,南阳师范学院目前都正在做:建立了全国唯一的河南曲艺信息资料数据库,启动了“老艺人抢救工程”;有20多个人参与了戏曲的研究,不仅把当地的曲艺引入教学,还针对戏曲曲艺和地方文化建立了两个平台,一个是文化部牵头成立的中原曲艺研究基地,另一个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

  不过,在任何一项“非遗”的保护中,只有一方力量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当地政府做出更全面科学的谋划。

  ●罗卷戏的“钱景”

  目前罗卷戏发展的最大困境:一是演员演出实力不行,虽然能够组织起来演出,但“平时仍是一盘散沙”;二是缺少演出的必要设备,比如灯光音响等,“归根到底是资金跟不上”。

  以上这些,是邓州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业务科科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办公室主任梁光胜的感触。

  梁光胜说,如果每年能下拨给罗卷戏团30万的保护经费,就能够逐渐地完善,但仍需要几年才能“翻身”。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邓州市目前没有关于非遗的任何保护经费,全是依靠他们向上级部门索要”。

  不过,既然成为国家级“非遗”,国家和地方应该会有相应的扶持资金。冯建志说,前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前两批,国家发放了数额不等的扶持资金,省里也会给一点。

  据了解,南阳内乡县宛梆剧团,作为河南省唯一获得国家级先进荣誉的基层剧团,就曾经获得各项扶持资金共计1000万元。

  ●不能只靠扶持

  冯建志认为,邓州罗卷戏的保护不能只靠扶持,可持续发展,还是要靠市场。

  “一是要生存,二是要发展。要提高自身经营意识。”冯建志说,罗卷戏知名度高了,演出机会会有相应增加,政府采购也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演出机会。同时,类似罗卷戏这样的“非遗”项目需要商业化转型,传统文化和旅游结合、高校和企业结合,从而创品牌,扩大知名度。比如南阳内乡县宛梆剧团,其作为目前我国仅存的宛梆剧种专业剧团,目前已经将宛梆剧种与当地的县衙结合起来,并形成了文化旅游项目。

  对此,冯建志建议,可以让罗卷戏和邓州市的花洲书院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使罗卷戏打开市场,“毕竟,这与罗卷戏演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能获得更多收入,自然有助于解决传承人的出路问题”。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