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村民外出打工 回村盖起数百栋洋楼
“回来了,啥时候回来的?”这是小村人见面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后面往往带着一句“你现在在哪里工作呀?”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穷则思变,种田人的口粮田收入远不如打工,脑袋灵活、看到机遇的村里人相继外出,到东南沿海各大城市谋生。村里18岁以上、50岁以下的青壮年人,大多出门打工、经商,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在家乡务农,工作地点常有变化,所以不少人并不知道其他人在何处“高就”。
大年三十下午,对门邻居冯海照和我一起在村里走了一圈,这个小村和以前已经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之间,矗立起许多独栋小洋楼。“以前村里有人娶媳妇的话,都要盖新房,花费几万块钱盖成好一点的平房就不错了,现在的话,完全不一样了。”冯海照指着到处盖起的楼房说,现在村里有两三百家都陆续住上小洋楼,“在外边打工挣了钱,回来盖出一座好房子,这几乎是每家每户的心愿。”
修路半数村民开上汽车 希望村口马路能重修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里这两年城市化进程加快,已经铺上了自来水管道,家家户户都不再使用压水井。村内的主要道路,全是水泥铺就,村子距离106国道约有两公里,但这村外的两公里让村民苦不堪言。
这条几年前修成的乡村柏油公路上面是一个挨着一个的大坑,汽车通行时必须小心翼翼,否则车辆底盘随时可能卡在坑中。
“农村经济想发展,必须出得去进得来。”村民冯国胜说,现在村里有一半的家庭都买上了汽车,汽车的牌照来自全国各地,再过几年,肯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都能买车,也希望村里有一条好一点的出村路。
村村通公路是政府的民心工程,冯国胜说,“听说有关部门正准备将这条路重修一下”。
盖房为给儿子娶媳妇 准备420平米楼房
冯海照的大儿子刚上高一,今年不到40岁的他,已经开始为儿子的未来做准备。按照村里的传统,老一辈总要在儿子娶媳妇前盖上一栋新房子,这就是老一辈的任务。
“在义乌打10多年工,也做些客运生意,慢慢积攒下来一些钱,刚刚在年前将房子盖好。”在村子的东头,冯海照特意让我参观了新房。
若是在大城市里面,这绝对是一栋价值不菲的豪宅,总共三层的小楼,420平米的使用面积,每个房间都显得很大,一个卫生间竟然有10多平米,房子内铺上了地板砖,楼的外立面也都贴上了瓷砖,窗明几净,但还没有完全装修好。
“总共花了30万元左右,要是装修下来,后续还需要一些钱。”冯海照说,这套房准备让大儿子娶媳妇用,也许几年之后孩子就可能结婚成家,所以必须提前盖好,至于小儿子,过些年还得再盖一套。
房子这么大,未来的小两口住得过来吗?看到我有疑问,冯海照半开玩笑地说,这套房子,一层住人,二层放粮食,三层养鸽子用。
住在冯海照对门的冯小伟说,他这几年一直带着村民外出承包工程,几年前自己盖新房的时候,两层楼也是花了30万元左右,当时自己家住的是村里最好的房子,现在已经被很多村民超越,村里的房子越盖越“豪华”,“虽然在城市里打工经商多年,但大部分人最后还是回到村里,而农村人都好面子,房子就是各家各户的脸面。”
事实上,不少村民家门前堆上了新砖,准备将住了几十年的老房翻盖成楼房。
查看评论(795)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