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修完成的郑州四棉生活区大门 翻修完成的郑州四棉生活区大门
一厂 一厂

  郑州国棉四厂(现郑州四棉)生活区大门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因年久失修,表面损坏、局部掉漆比较严重,经中原区文化旅游局积极协调资金,报请郑州市文物局同意,自2016年9月底开始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保护性修缮。截至目前,工程已顺利完工。

  四厂生活区大门修缮完毕后,很多市民到此驻足拍照留念。其实,关于西区这5座棉纺厂生活区的大门,还有不少故事可说。

  记者 张改华 通讯员 葛放 谢菲 文/图

  设厂顺序:划地建厂,

  六厂“后来居上”

  20世纪50年代,郑州西区5家棉纺厂兴建时,是按一厂、三厂、四厂、五厂、六厂的先后顺序动工的。现在人们经过建设路5家棉纺厂生活区时,却发现它们自西向东的排列顺序竟是六厂、一厂、三厂、四厂、五厂,难道是序号排错了?

  要了解郑州的棉纺厂,得先从纺织业发展说起。1919年,上海人穆藕初在郑州建立豫丰纱厂。开工不到一年,因军阀混战陷入经营困境。1937年,抗战烽火逼近郑州,纱厂被迫迁到重庆。1953年,豫丰纱厂在郑州复工。当年,国家确定在北京、西安、郑州、石家庄同时发展纺织工业。加上邯郸、咸阳两地,6地成为“全国六大纺织基地”。郑州的5家棉纺厂是国家投资1.76亿元,以一年一个厂的速度建成的。

  1953年5月1日,郑州第一家大型棉纺企业破土动工。1954年该厂建成投产,被命名为郑州国棉一厂,管城区布厂街的豫丰纱厂虽历史悠久,但因生产规模有限,只能屈居为“国棉二厂”。 1954年4月,规模比一厂大一倍的国棉三厂开工建设,与一厂隔着一条马路。接着是四厂、五厂,依次由西向东排列。建六厂时,由于东边已没有地方了,只好在一厂的西侧划地建设。后来民间戏称六厂是“后来居上”,竟然“坐在老大头上”。

  短短5年间,五大棉纺厂相继建成,总面积比原有市区还大,郑州也由此成为闻名遐迩的纺织城。改革开放后,六大棉纺企业重振雄风。如今,这些棉纺厂分别在新郑龙湖、须水郑州纺织工业园等地重新扎根,欲再次起航。

  让5座大门留存为 历史文化遗产

  这次四厂大门的翻修,许多纺织厂老职工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他们认为,郑州的老建筑越来越少,5座大门不仅能点缀建设路的风景,还能增加城市的文化底蕴,而且每座大门都可以见证当时郑州纺织工业发展历史,记录了郑州工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是郑州作为国家纺织城的历史文化标志,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重点保护。

  建筑特点:5座大门都属中式建筑

  5家棉纺厂生活区的大门,猛一看十分相似,都属于中式简易牌楼建筑,细细品味却各有不同。为什么同一时代采用相同设计方案建造的大门,模样会不一样呢?

  从外观上看,一厂、三厂、四厂的生活区大门属古典牌楼式设计,五厂和六厂在此基础上融入了中国现代建筑元素。一厂、三厂和四厂的生活区大门属于琉璃牌楼,建在职工生活区的进出口,显得威严壮观。五厂和六厂的生活区大门属于水泥牌楼,这是近代建筑技术的产物,迎合了时代的发展。5座大门的构造一个比一个简约,无遮风挡雨的地方,只有门架没有装门扇,只能当做一种进出口的标志。当初把大门设计成这样,虽说只是一个“摆设”,却反映出当时社会治安状况非常好,居民们根本用不着提防小偷小摸情况的发生。

  一厂 工艺精美,保存相对完好

  在一厂生活区门口,老工人们说,一厂生活区的大门是三门四柱,琉璃瓦顶戴雕龙,工艺精美,建得最考究,保存最完好。大门的4根火红圆柱笔直挺拔,支撑着古色古香的门头。门头顶部绿色琉璃瓦覆盖,飞檐翘角,每个翘角都雕刻着精美的龙头,甚是威武。门头中间镶有“郑州国棉一厂”6个大字,字体夯实有力。两侧边门的门头上分别镶着“自力更生”和“勤俭建国”的标语,映射着当年全厂职工齐心协力大搞纺织建设的决心。

  三厂 图案别致,曾险遭毁灭

  三厂生活区的大门与一厂十分相似,也是三门四柱的牌楼式建筑,圆形立柱、琉璃瓦顶,飞檐斗拱,庄严大气。不同的是,此门琉璃瓦檐下绘制着一排棉桃图案,每个红色棉桃中间有3个圆圈,含有“三棉”的寓意。门头上除中间镶有“郑州国棉三厂”6个大字外,两侧的小牌匾上分别镶着“力争”“上游”。

  因一厂、三厂和四厂生活区大门民俗味较重,“文革”时差点被当成“四旧”给毁掉。据厂志记载,三厂1954年兴建,1955年投产。

  四厂 赶上“反浪费”运动,从简建成

  同样是三门四柱牌楼式大门,顶部除了琉璃瓦,已看不到雕龙,顶部高挑的翘角只是用瓦片一层层进行叠加,造型相对简单,两边偏门上的“鼓足干劲”和“力争上游”8个大字苍劲有力。大门背后的门牌上写着当年最流行的标语——“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彰显出当年热血男女忙生产赶进度,为国家流汗出力的精神头儿。

  据厂志记载,该厂筹建于1954年8月,1955年3月破土动工,1957年5月正式投产。93岁的刘延年老人说,当年材料买回来后,正赶上全国范围内的“反浪费”运动,为提倡节俭,厂里只好改变设计方案,退掉了部分精美雕刻石材,改用相对便宜的琉璃瓦做顶。

  五厂 为了节约,改变大门造型

  五厂的生活区大门是4根红色方形立柱,顶着平顶双层门牌,正门顶上镶有金色的繁体字“国营郑州第五棉纺织厂”。4根立柱的顶端都雕刻着金色的“五角星”。与前面3家棉纺厂不同的是,该大门顶部没有琉璃瓦和石雕,只是平平的水泥顶。据厂志记载,该厂1956年1月开始筹建,于1956年3月15日正式动工。生活区的大门也是本着节约的原则,设计成简单的平顶框架结构。支撑门楼的柱子是用砖块垒起来的,水泥层包住后,涂上红漆,看着像木头柱子。建厂以来,大门样子没有太大变化,只是中间翻新和维修过几次。

  六厂 建大门“将节约进行到底”

  相比较而言,六厂生活区的大门是5个大门中设计构造最简单的一个。4根长方形立柱,顶部为双层水泥板。该厂生活区的大门用的是五厂生活区大门的设计图纸,但建造时更加节俭,所以工艺相对简单许多。不管是立柱还是顶端的横梁,表面除了涂料外,再无其他装饰图案。

  据厂志记载,该厂1956年9月动工,1958年10月1日正式开工生产。生活区大门在1957年开建,和厂区建设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把生活区大门建得如此简单,是为了给国家节约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