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冠章

  河南方言口语中多用“中”字,其意思等同于普通话中的“行、好、能、可以”等。如言“一块儿去吃饭,中吗?——中。”“你的病刚好就去上班,中不中啊?——中。”“这小子真中,考了第一!”“老人正在抢救,怕是不中了。”“中”成了河南方言的代表性词语,在一些文艺表演中,常被作为河南人的身份标识。

  大家或许以为这是晚近才在河南流行开来的方言土语,其实非也。它是古汉语词义的保留,而且起源很早,流行的地域也不仅限于河南。只不过晚近别的地方已经不大用,仅在河南及其邻近地区民间口语中保留下来罢了。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内也。”也就是说“中”就是“内里”的意思。这是“中”的本义。清代学者段玉裁给《说文解字》所作的注解说“中者,别于外之辞也,别于偏之辞也,亦合宜之辞也。”这里,段氏归纳古代典籍中“中”的实用情况,把“中”的义项又细分为三:一是与“外”相对的“内里”的意思;二是与“偏”相对的“中正”的意思;三是“合适、适宜”的意思。河南口语中的“中”正是由其第三个义项演化而来的。编纂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的《广韵》,“中”字的释义就有“成也,宜也,堪也”,更在段玉裁之前。

  编纂于清朝初年的《康熙字典》在释“中”字时说:“俚语以‘不可’为‘不中’。”是把“不中”仅当作民间口语的,但所引证的用例却是汉晋之际学者杜预注《左传》的例子。《左传·成公二年》有“无能为役”的话,杜预释为“不中为之役使”。这就是说,早在杜预所处的汉晋时期就有“不中”的说法,意思就是“无(不)能”。这就说明“不中”不仅仅是民间“俚语”,也是文人书面用语。

  其实在更早的《孟子·离娄下》中就有“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的话,其中的“中”“不中”,就有人分别释为“行、能”和“不行、不能”的意思。后来这一用法一直被沿用下来,凡说一个人没能力、没本事、品德差、不胜任,就说“那人不中”。如元杂剧作家乔吉的《金钱记》第三折就说:“这个先生实不中,九经三史几曾通?”乔吉太原人,流寓杭州,并非河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