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

  让更多人记住你的名字——清明前夕公安英烈追思录

  新华社记者 姜潇

  如果说清明是寄满哀思的歌谣,在这一天,请为这样一群人用心吟唱。

  他们是打击违法犯罪时,冲锋在前的战士;他们是命悬一线危难时,舍身护民的勇士;他们是忘我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人民卫士……

  于尚清、庞帮荣、黄升、刘勇、王高峰……让更多人记住你的名字!

  用热血铸就平安,用生命践行誓言。人民公安——和平年代里的人民英雄,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忠魂:把生命每分每秒写满忠诚

  清明前夕,位于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公安英烈纪念墙,庄严、肃穆。不时有家属和群众送来花圈和花束,祭奠英魂。

  在这里,一笔笔简单的线条,镌刻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江苏土地上光荣献身的公安民警的名字,印刻着一个个英勇悲壮的灵魂。

  一位着黑衣的中年妇女来到纪念墙,默默地留下了一束素雅的黄菊。记者询问得知,她是专程祭奠三年前牺牲的侄儿、全国二级英模、徐州市公安局“80后”民警黄升。

  提起黄升,很多网友还依稀记得那个年轻英俊的脸庞,特别是他戴上警帽、穿上警服的照片发到网上,曾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最帅警官”。

  时间永远定格在了2012年11月22日。在赴山东邹平办案途中,民警黄升遭遇犯罪分子持械伏击,背部被刺中两刀,英勇牺牲。

  “你怕死么?”记者这样问起一位基层民警。

  “说不怕是假的,但更多是后怕。可当危险来临时,冲在前面,却是警察的本能。”他的答案,在多位公安民警那里得到了印证。

  “住手!我是警察。”2015年1月28日22时,一个响亮的吼声,震动了湖北省监利县容城大道飘雪的夜空。

  当晚,已下班的民警刘勇途经一处停车场,看到几名青年在追赶殴打保安。警察的职责促使刘勇立即上前制止。监控视频显示,搏斗中,歹徒的凶刀多次向刘勇刺去。

  头部、胸部、背部……身负16处刀伤,刘勇仍紧紧抓住歹徒的衣服不放。“他真不想放走歹徒啊。”容城派出所教导员段中华说。最终,刘勇倒在血泊之中,永远没有醒来。

  谁不懂生命的宝贵?谁不知危险的无情?一项统计显示,2010年至2014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2129人,平均每年牺牲425人。可以说,每一天都有民警因公付出宝贵的生命,人民公安成为和平时期牺牲奉献最大的职业群体。

  但是,从穿上警服那一刻,他们便将生命化作承诺,用热血铸就平安,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铮铮誓言,把生命的每分每秒写满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无畏:流血不流泪的慷慨英豪

  2014年11月7日22时3分,被一次次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拆弹英雄于尚清,这次却不再幸运。忍受了11年爆炸残片的折磨,这枚体内的“定时炸弹”还是“炸了”。带着不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副调研员于尚清永远地离开了,终年58岁。

  故事要从2003年说起。于尚清在执行一次排爆任务时身负重伤,不仅身体多处部位被炸伤,更有百余片爆炸碎片渗入内脏和神经。由于手术也难以将碎片全部取出,这位身经百战的“拆弹英雄”,面对自己身体里的“炸弹”,却只有“忍”。

  11年来,止痛药成了于尚清的“家常便饭”,而那些扎入躯体深处的“定时炸弹”,一直在折磨、蚕食着这位强壮的东北汉子。

  在老于住院一周后,他的脸上、双腿和下身开始流脓。崩入肉里的碎玻璃一点点地向皮肤外排出,浑身露出密密麻麻的碎玻璃尖。每每这时,妻子杜长君就一边哭,一边用牙签帮丈夫往外挑。有一次,她从于尚清身上挑出的碎玻璃,用报纸包了整整一大包。“看着老于那血肉模糊的身体,捧着那一大堆带着他血肉的碎玻璃,我的心也碎了……”杜长君泪流不止。

  拆弹,一个与死神赌命的工作。在于尚清的从警岁月里,他历经数十次生死考验,挖掘、排除各种炸弹、毒气弹2000余枚,足足可以装满一节火车厢。他是新时期当之无愧的“拆弹英雄”。

  和平年代,一句警察流血不流泪,锤炼了多少英雄豪杰!

  “我愿献身于崇高的人民公安事业,为实现自己的誓言而努力奋斗!”每一次重温人民警察誓词,那悲歌慷慨、壮怀激烈,令无数人荡气回肠。因为你的奉献和牺牲,生命财产才有了安全和保障;因为你的奉献和牺牲,公平正义才得到了捍卫和伸张。

  坚守:用汗水和鲜血铸就平安

  在牺牲的公安民警中,有的人离去得壮烈,有的人倒下得静默。

  近年来,因劳累过度而突发猝死在工作岗位,成为民警因公牺牲的首要原因。“干了一辈子警察,做了两辈子事,对不起三辈子人。”民警们自嘲的段子,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公安民警超负荷工作的真实写照。

  ——“请转告队长,我不能参加春节安保了。”

  2015年2月22日,在春节安保的工作岗位上,河南省平顶山市公安局建设路派出所交管巡防大队副大队长王高峰因过度劳累,突发脑干出血昏倒。在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途中,王高峰断断续续告诉妻子平玉霞的这句话,却成了他的临终遗言。

  王高峰的女儿今年12岁。本想趁着她第一个本命年拍张全家福,可从元旦起,王高峰就和战友们集中投入到“两节”的交通整治工作,一直没能抽出时间。谁知,这个小小的承诺,却成为一家人永远的遗憾。

  ——“这份工作,我还没干够。”

  天津市公安局塘沽分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王正宏罹患癌症晚期,仍坚持奋斗在抓捕一线,直到17个月后身体再也无法支撑,才被大家知晓。

  407天的坚守,王正宏从没请过一天病假。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惊天动地。“这份工作,我还没干够。”是王正宏生前与战友吐露的一句心里话,也是一位普通民警的生命绝唱。

  ——“走了,就是逃兵!”

  2010年3月1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公安局预旺派出所的“80后”民警海小平,因长期忘我工作,劳累过度,导致突发心肌梗塞,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24岁,花一般的年龄。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海小平没有接受父亲要把他调回县城工作的意见,甘愿扎根基层,将青春热血奉献给他无限热爱的公安事业。在他工作的最后96个小时里,海小平陪伴父母的时间不足1小时,与未婚妻仅仅通过几分钟的问候电话,除去短暂的休息,他都工作在第一线。最终,这颗年轻而疲惫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当前,在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城镇化进程加快、维护社会稳定任务日益繁重的大背景下,民警的工作量呈几何式增长,劳累已成为民警工作的常态。

  警察不是永远的强者。高效运转的警务机制,在方便了百姓、铸就了平安的同时,希望有更多人对人民警察工作给予理解、关爱与体谅。

  传承:青春热血无愧于“人民警察”的光荣称号

  2015年清明前夕,江苏省公安英烈纪念墙的花岗岩墙体上,又刻下了13名因公牺牲的民警名字。多么希望后面的墙体永远地空着,名字刻在墙上,悲痛却流淌在老百姓的心中。

  清明时节,扬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一大队民警汤俊峰来到父亲的墓碑前,汇报一年来的工作生活情况。他的父亲汤春苗,在18年前的一次追捕行动中英勇牺牲,被公安部追授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父亲牺牲时,汤俊峰才14岁。

  如今,小汤继承老汤未竟的事业。从中国刑警学院毕业后,汤俊峰放弃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坚持回到家乡扬州,从事和父亲一样的职业——刑警。他勤学苦干,先后参与了数十起大要案件的侦查工作,2011年荣立个人三等功。小汤说,成为一名人民警察,是他崇高的理想。

  与父亲相处的最后岁月,汤俊峰历历在目。“记得他牺牲前的一周,为了弥补长期加班不能陪我,父亲特意找了个周末带我到外面吃了一顿饺子。”说着说着,汤俊峰一下子哽咽了……

  “最近,因为办一个案子,我每天都忙到夜里才回家,那时妻子和孩子已经睡了。我就抱着小孩使劲儿亲、使劲儿盯着他看。那个时候,我想起了父亲当年陪我吃的那顿饺子……”说到此,这个身材高大、一直表现得超乎成熟的“80后”民警,泣不成声。

  在汤俊峰的身上,公安精神得到了永续传承,而这一火种将在一代代公安民警中炽热地燃烧着。

  为传承国家一级英模、南京民警庞帮荣舍身救人的英雄遗志,南京警方特将庞帮荣牺牲时所在的秦淮巡特警大队武装巡逻车组,命名为“帮荣号”车组,服务广大市民。

  在南京,“帮荣号”以“发扬帮荣精神、传承英雄遗志”为己任,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在街面巡逻盘查、服务救助群众、打击违法犯罪等方面屡立战功,深受南京市民的信任和欢迎。

  “帮荣号”巡逻车组中队长赵冰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人不理解警察工作,出现了辱骂警察甚至暴力抗警的行为。但每当我穿上这身警服,就会产生一种责任与荣耀。我是‘帮荣号’的一员,更将无愧于‘人民警察’这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