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发生在校园里的暴力事件,微信圈隔三差五都会传,大有蔓延之势。施暴者之残忍,极尽血腥,很难想象是发生在十几岁的孩子身上。发布者的标题往往表达了极度的愤慨,常惯以这些施暴者“人渣”“暴徒”“恶魔”等字眼。每一次看,都让人心痛、揪心。

  5月6日下午,一条多名男子在露天公厕内围殴学生的视频,在微信圈传播。一个学生遭多人连番踢踹,被按进粪坑……

  《法制日报》报道,一段长达2分43秒的视频,两名中学女生在厕所里连续暴打一个女生50多个耳光。视频说拍自泉州某校。

  不久前,《是谁偷拍的,已被删了9次》的视频中,一名中学生对另一名中学生大打出手,很多学生围观。随后经官方辟谣不是发生在兰考,但学生施暴的事实却是存在的。

  ……

  频频上演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大部分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均为年幼的学生,而且其中不乏女学生。试问,这些未成年的孩子之间,到底有多大的深仇大恨?这些看似柔弱的学生为何如此暴戾?

  一连串的疑问,在追问我们这些大人们。对此,社会不解,学校委屈,家长担心,围观者疑惑!

  打人者应该受到法律的惩戒,但被打的孩子实在让人揪心,年幼的心灵在花季遭受蹂躏,一个这样的事件祸害了孩子的一生。谁该为此买单?

  网上搜索“校园暴力”的新闻,相关词条达到百万,搜索结果更加骇人听闻。都在追问:校园何以成为暴力事件发生的温床?学生为什么会成为施暴的恶魔?

  关于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法律工作者认为是法的意识缺失,心理学者认为学生正处于叛逆期,社会学家认为是受网络媒体的影响……无疑,校园暴力是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叠加的结果。

  作为家长,要明白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个问题搞不清,其他的争论都是徒劳的,因为孩子是我们的孩子,不是社会和学校的。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位父母都要认真反思,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是否尽到了家长的责任。问问自己:

  有没有“原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有没有“底线”——做对了表扬,做错了惩戒?

  有没有“标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这些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决定了孩子的未来,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社会一直在那里,不是你骂一下就会为你的孩子单开一片“世外桃源”。学校也一直在那里,没有为你的孩子“专门”开设一个小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一个人的第一成长地。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的不到位或者缺失,都是导致校园暴力的内因。要知道,孩子的将来无论是勤奋、宽容、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还是懒散、自私、不负责任的不良习性,都不是孩子本身所固有的,都可以说是在家庭里学到的。

  由此可见,我们做父母的,不仅仅是让孩子吃好、穿好、住好,更要让孩子能够学到独立、适应、改变这个世界的能力。每一起校园暴力事件,作为家长都应该及时“吃药”,更应该反思。有学生在校的家长,要赶紧问问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参与,现在怎么样,应该从中汲取什么教训,及早“吃药”,打好“预防针”。倘若自己孩子被打了,在痛骂施暴者的同时,也问问自己孩子为何会被打,自己该担负怎样的责任。倘若自己的孩子打人了,问问自己孩子为何打人,应该受到什么惩罚,里面有多少自己教育不到位的罪过。孩子尚小的家长看到如此的惨剧,应该明白如何教育孩子,避免以后出问题。比如,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话该怎么说,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遇到挫折是绕道而行,还是想办法克服;遭遇打击是以牙还牙,还是用脑袋思考应对……

  这些事情看似琐碎,却是孩子将来走向社会的制胜法宝。千万不要等到孩子施暴了或受暴了,再委屈、后悔、愤懑,那个时候已经既成事实,再后悔都是徒劳无益的。

  家长们,有病治病,没病防病,是该醒悟了,但愿悲剧不再上演。

  (文: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