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揽才情系千家万户,一丝不苟事关社稷复兴。

  每年高考考试结束后,戒备森严,管理严格,在外界看来充满神秘与未知的高考阅卷基地总会悬挂这样一幅楹联,提醒判卷老师坚持“给分有理、扣分有据、宽严适度、始终如一”的标准,认真细致,为国拔萃良才,为考生和家长做出公正评判。

  高考,是一个沉重而富有生机,历久弥新的话题。滥觞于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科举考试,以相对统一的尺度来评判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高考,已经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多的是考试背后所带来的极为深远的影响,影响学生的未来,影响家族的命运,甚至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互联网+,创客,3D,4D,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社会对知识的渴望从未像现在这样强烈,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社会阶层分化急剧震荡的今天,拥有知识或者学历晋身白领或金领从未像现在这样高,而高考正是国民通识教育向专业教育过渡的分水岭,尤其是985,211等一流高校与普通高校矩阵在学术水平、学术资源、学术影响力、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三六九等的明显划分,更加加剧了高考独木桥的危险系数以及高考所代表的相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心理同辐共振,因此,被高度关注不言而喻,泛化高考看点多多,层出不穷也就不足为怪。

  湖北黄冈中学所谓高考神话破灭的消息一时间风起云涌,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安微毛毯厂中学数十辆大巴浩浩荡荡,万人赴考大军,成为名副其实的“头条”;一半是冰山、一半是火焰,被号称“魔鬼训练营,高考流水加工厂”的中学航母——河北衡水中学令大家趋之若鹜。这究竟是高考历史上的伟大壮举,还是时代教育的悲哀,值得深思。从学校、家长、考生的角度讲,考试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什么,高考发出什么信号弹,我们必须这么干,无可厚非。说荼毒学生也罢,说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也罢,剜到篮儿里才是菜,成绩才是硬道理。因为理想毕竟很丰满,现实确实很骨干,赤裸裸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高大上的理想东西与现实有较大的距离。于是,在这种现世和实用主义哲学驱使下,便出现了“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往前冲”“入清华,与近平克强称兄道弟;进北大,与大师鸿儒谈史论经”“女孩不学习,将来有穿不完的地摊货,逛不完的菜市场;男孩不学习,有捡不完的破罐烂瓶,受不完的家庭冷暴力”等众多林林总总的高考“雷人”标语,无论是露骨的激励,还是虐心式的自我疯狂和加压,目标只有一个,考更高的分数,进更好的学校,有更好的出路。高考是一场智力、心理、体力综合比拼的马拉松,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鸣枪发令,到愈演愈烈、水涨船高的学区房,愈挫愈勇,牛市直冲的择校生,应接不暇、学费咋人的各种补习班,挑灯夜战、晨昏未定的高强度重复训练,高考所衍生出的东西已经远远超出了考试本身,高考成功所带来的红利、高考失败所带来的负面阴影已非考试所能承受之重。

  停止高考,大家抱怨人才断层,青黄不接,对国家发展伤筋动骨,贻害无穷;恢复高考,大家抱怨考试教条,指挥棒作用过于强大,应试代替素质,教考代替教育,伪教育的风头一浪高过一浪代替真教育。我们就该认真反思,高考的真正功能是什么,意义何在,教育与高考有什么必要的联系,高考是不是就一定割裂了与素质教育的天生脐带关系,如何在人才选拔和真正的教育上作好文章,下足功夫,让这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的不同方面都能够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各扬所长,各避其短。也只有这样,才能让高考从“公安、消防、卫生等多方联防联动,五步一岗,十步一哨,严阵以待,如临大敌、如履薄冰、全体动员、举城迎考”的奇怪紧张氛围中解脱出来,才能让炎火中烧的所谓“高考陪护风水房”甚至供奉文昌、孔子以祈求“魁星点斗”的焦躁不安中解脱出来,才能让考生真正在较少外界干扰的环境下从容应对高考。

  毋容置疑,有选拔就要存在竞争,有竞争就要分个高低上下,就会出现优劣不同的结果。但是,通往罗马的路显然不是一条,关键是我们要如何才能让考生和家长相信他们选择的路也能通往罗马,而且会更快更好。最近,网上热议两份名单,借此想来宽慰所有的考生及他们的父母。抛出的问题是,两份名单你认识多少人,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进、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答案揭晓: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为落第秀才。进而得出结论,人生无限,真正的考场其实从来就不在学校。这个推导和答案都没有问题,问题是如果我们舍身处地的进入人物的时代来考量这个问题,恐怕得出的结论就不会这么乐观。这样的结论每位家长和考生都能接纳,但是真正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超然物外,放在历史的宏观架构中去思考人生得失的有几人呢,谁又能真正践行《左传》“立功、立德、立言”人生三不朽呢,这已经不是一个社会道德和个人素质的问题,而是社会价值取向,社会评价标准,现实与历史相对接,相承续的复杂问题。

  社会化的多元需求和经济思潮的不断冲击已经让泛化高考开始“淬火”,高考弃考和新的读书无用论甚嚣尘起加剧了对高考及高考衍生效应的反思,高考的选拔功能不会弱化,只会更加多元这是可以预见的,教育真正回归本质授业、解惑的同时,首置传道也是值得期待的,因为这是历史的潮流,不可逆挡。(文:刘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