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八景之一的“函关晓月”新安八景之一的“函关晓月”
史料中记载的汉函谷关最后一次重修后的全貌史料中记载的汉函谷关最后一次重修后的全貌

  □记者 段伟朵 通讯员 付龙姣

  核心提示|新安县汉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的一个遗址点,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史料记载汉函谷关最后一次重建是1923年,关楼共3层,如今关楼仅余一层比较完整,二层已残破不堪,三层则早已消失。残破的关楼亟待修复,缺乏史料让专家们“犯了难”,近日,通过多方查找,“1923年版”汉函谷关“现身”,一张拍摄于1934年的老照片让文物部门的专家们喜出望外。

  【惊喜】翻开发黄的史料,3层完整关楼“现身”

  最近一段时间,新安县一位文物研究者、高级园艺师张宗子为了一张照片颇费一番心思,近日,他与河南大学郭胜利教授取得联系,郭教授通过查阅民国时期的多种报刊资料,终于找到了这张照片。

  随后,记者看到了这张照片,黑白的关楼,底部有城门,共三层,这张看上去平淡无奇的照片,却让张宗子以及新安县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们喜出望外——这是新安县汉函谷关1934年的样子,记录了汉函谷关在1923年重修后的模样,这是多年来,文物部门首次发现“1923年版”汉函谷关的资料照片。

  据介绍,这张照片由当时中央日报驻豫记者随从河南省主席刘峙巡察新安时,于1934年3月4日拍摄的,记录的是汉函谷关关楼东面,刊登在《河南政治月刊·豫西一周记》中。

  新安县汉函谷关保护管理所所长王洪超向记者介绍了这张照片记录的历史背景。因为天灾和战乱,汉函谷关曾多次被毁以及重建,根据《河南府志》等史料记载,汉函谷关关楼最后一次修复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由张钫重修,此关楼南北长33米、东西宽20米,关楼有三层,为砖石结构,底层为平垛,中有拱形门洞,可供通行。东西门洞各有楹联一副,西门洞楹联横批“汉函谷关”为康有为所题;第二层为两门两窗,下方是拱式通道;顶层为八角楼,楼角还悬挂有铜铃。

  然而,随着百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1923年版”汉函谷关逐渐衰败,如今我们看到的汉函谷关,只有底层的关楼以及二层的残缺部分。

  【意义】珍贵照片为修复方案提供“依据”

  “虽然现在汉函谷关已经列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但残破的城楼仍然让观瞻者感到遗憾。”王洪超介绍说,虽然已经对关楼实施了防护措施,但为了尽量保护遗址原貌,并没有对残缺的关楼进行“大动”。去年遭遇连阴雨之后,关楼二层四角出现坍塌滑坡,顶部漏雨,现状堪忧。

  为了对汉函谷关实施抢救性保护,今年上半年,新安汉函谷关遗址本体抢险加固工程获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立项获批后,就需要抓紧时间设计具体的修复方案,然而,经过多方文物专家的不断考证,认为在缺乏依据的前提下,关楼二层的加固办法还是一个极大的难题。

  “史料记载最后一次修建的关楼是3层,但具体啥样子,我们找遍了洛阳市图书馆等相关部门,甚至到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都没有找到。”王洪超介绍说,这张珍贵的照片重现了千年雄关最后一次重修后的样貌,将为他们研究新安函谷关的历史及其形制提供宝贵的资料,同时也给他们科学合理保护遗产提供了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