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里找寻他的身影……老照片里找寻他的身影……
马海明《情系重渡沟》的底稿马海明《情系重渡沟》的底稿
马海明用了多年的黑色提包马海明用了多年的黑色提包
马海明亲自撰写的导游解说词马海明亲自撰写的导游解说词
马海明(右二)与村民一起拓荒重渡沟马海明(右二)与村民一起拓荒重渡沟

  □记者化雅楠文栾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核心提示|马海明去世的那年,老百姓自发捐款80多万元,在寸土寸金的洛阳栾川重渡沟街头,为其塑像,建立纪念园;去世后的第四年,人们仍然无限怀念,2015年6月25日,马海明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洛阳举行后,人们不约而同惊叹:“现在社会上还找得到这样纯净无私的人吗?”他让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山村,变身闻名省内外的国家4A级旅游景点,让村民致富甚至身家上千万。洛阳的“泥腿子干部”马海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本报带您走进重渡沟,寻访马海明“战斗”过的地方,为您讲述他的动人故事。

  重渡沟里找寻他的足迹……

  纪念园里

  村民自发捐款80多万为他建园铸像

  重渡沟是国家4A级景区,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却有一个醒目的纪念园,一个四角亭子矗立中央,亭子两侧有两块功德碑,亭子下面一尊一人多高的铜像,双眼凝视着正前方。铜像两侧有两个花篮,分别为河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陈雪枫敬献。这个铜像就是为马海明铸就的。

  2011年5月7日,在考察抱犊寨景区时,马海明因车祸不幸去世。第二天他的追悼会在潭头镇举行,重渡沟的全体村民、栾川各景区的工作人员以及马海明的亲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形成了1.8万人的送葬队伍。

  在马海明去世100天的时候,群众自发捐献80多万元,为他建了这个纪念园,马海明铜像建成那天,5000多名群众赶来祭奠他。每逢他的忌日和清明节等,都有群众为他上香,小学生们也来扫墓献花。

  菩提树下

  “铁了心”要搞旅游,副镇长的绰号“马大煽”

  20年前,马海明刚上任潭头镇副镇长时,大伙可没有这么尊敬他。

  “就那一股水、几片竹园、几间烂房子,就能把城里人诓来?马镇长,你真是个马大煽、大忽悠。”听马海明说重渡沟要搞旅游,村民们都开始起哄。重渡沟里,有一棵1400多年的菩提树,高约30米,直径达1.5米,村民们经常在树下开会。马海明发现了这棵树的价值,如今已成为重渡沟的旅游景点之一。

  可是,在马镇长看来,他“煽”得还不够,他要把重渡沟煽得红红火火,他“煽”动大家要保护旅游资源、要加工竹器工艺品、要制定旅游发展规划……不知开过多少会,说过多少遍掏心话,大家才感到马镇长“真的是铁了心”要搞旅游。

  深山老林

  考察旅游资源时,他险些跌入百米深沟

  重渡沟开发景区之前,山上只有鸡肠小道,还常被树叶淹没。为了考察旅游资源,每到周末或放假,他都要上山转转,被大家称为“马疯子”。

  1996年10月,马海明乘吉普车到重渡沟考察时,车辆失控差点冲进伊河里。还有一次考察时,由于没有路可以走,大家只好拉着树枝,踩着石头往上爬,马海明一不留神滑倒了,险些跌入百米深沟里,幸好一棵小树绊住了他。后来马海明笑着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咱重渡沟的旅游肯定能搞成。”

  重渡沟竹资源丰富,当地人以砍竹子编竹帘为生,赚不了三两个钱。1997年,马海明带队到浙江竹编工艺产地考察,还带回来了竹哨等竹工艺品,第二年春天,重渡沟村竹编工艺厂上马,生产出了烙画帘子、沙发、圈椅、躺椅等,实现了竹子的就地深加工。

  景区路上

  为还修路欠款,他抵押自家房产贷款

  靳家楼,位于重渡街的中心地带,是明清时期一家姓靳的大户,建造的一栋三层土木八角楼。为了开发重渡沟,马海明把铺盖搬到了这里。每晚大家睡着后,马海明开始写东西,第二天一大早起来看书。

  那时,他在写《情系重渡沟》。由于文化大革命,他初中只读了三个月,后来在三门峡陕县师范学校旁听。他爱好文学和艺术,喜欢读书、绘画、说相声、唱戏。

  1996年8月,担任潭头镇副镇长的马海明,又被任命为潭头镇旅游资源开发公司经理,但他是个没有办公室、没有工作人员、没有公章、没有经费的“四无经理”。

  从栾川县道潭卢线到重渡沟,有一条3.8公里的简易公路,行人车辆通行十分不便,修路是必须的。

  经过多方争取,市里批准了3.5万元修路资金,主要用来赔偿村民、购买柴油和爆破炸药等,但很快这笔钱已所剩无几。在爱人关长荣的支持下,马海明把自家积蓄垫出来,还是不能解燃眉之急。为了替公司还修路所欠的工程款,马海明将自家的房产抵押贷款。

   农家宾馆

  全村95%的农户经营宾馆,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

  “没有海明哥,就没有重渡沟的今天。”这句话重渡沟村主任贾文献经常挂在嘴边。

  重渡沟村有1400多口人,全村95%的农户经营农家宾馆,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是“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20多年前,村民们住着土坯房,喝着玉米糁,守着大山过着苦日子。竹子深加工让当地人尝到了甜头,农家宾馆则使村民奔上了小康。为了让农家宾馆上档次,马海明还对床铺厨房和厕所进行了统一要求,对搞农家宾馆的农户,每张床补助200元。2000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重渡沟首次出现一床难求的火爆场面。

   字里行间找寻他的心愿……

  “我化成灰也要壮一棵咱重渡沟的竹子”

  重渡沟位置偏僻,加上公司初期缺乏资金,不敢在媒体上登广告,缺乏专业的宣传人员,酒香也怕起了巷子深。这些没难倒马海明,他夹着破旧黑色提包,装着照片、传单和门票,到洛阳十几个大企业推销,终于打开了旅游市场。

  重渡沟的红火,引来他人觊觎。一位李姓商人,找到马海明,提出投资50万元控股重渡沟,景区交由马海明管理,但被他断然拒绝。

  重渡沟的山水是马海明最珍贵的宝物,一棵草一棵树,都仿佛他身上的一部分,他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重渡沟的一草一木。

  2000年8月,马海明调任栾川县旅游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村民们哭着挽留。马海明也热泪盈眶:“我生在潭头,长在重渡沟,算是重渡沟人,我百年以后,就是化成灰也要壮一棵咱重渡沟的竹子!”按照他的意愿,在他去世之后,家人将他的部分骨灰撒在了重渡沟的一丛翠竹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