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河南省社旗县赊店镇历史上商业繁盛,进而带来文化的繁荣。除民间戏剧、民间社火等文化活动异常活跃外,大调曲更是该镇最具特色、最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文化活动,从而使之成为南阳大调曲的重要基地、重要流派和重要发源地。
大调曲原名鼓子曲,因演唱者手持八角鼓伴奏而得名,相传清初为满清统治者“旗人”所喜爱。开封当时为河南巡抚衙门所在地,鼓子曲演唱活动非常盛行。清雍正年间,黄河泛滥成灾,开封一带受灾尤重,鼓子曲艺人为谋生计,遂南逃至赊店、南阳一带。一些会唱鼓子曲的商人,亦南迁来赊店经商。当时赊店正处于商业发展鼎盛期,镇内七十二条街商铺林立,车来船往码头繁忙,茶楼酒肆高朋满座,全镇人口达十三万之众。由山、陕商人相继集资兴建起了大关帝庙和雄伟壮丽的山陕会馆,此外还建有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直隶等十多座会馆,以及老庙(戏神庙)、火神庙、马王庙、三皇庙等大大小小数十座庙宇。这就为初来乍到的鼓子曲艺人和商人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鼓子曲传入赊店,始在茶馆演唱。由于鼓子曲不仅保留了明、清时期流传于中原的小曲,并从各地吸收了不少唱腔曲牌,其唱腔音乐之美,曲牌之丰富,当时其它曲种无可匹配。一时,不管士农工商各业人等,争相传唱,不少人以会唱鼓子曲为荣。一些官宦富豪之家,亦争相培养供私人欣赏玩乐的曲子班。一些小财主亦不惜倾其家产,演唱曲子,招待曲友。演唱鼓子曲成为其时的一种文化时尚,身份的象征。
由清雍正初传入到解放初,二百余年间,大调曲在赊店长唱不衰。赊店大调曲是南阳大调曲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是“东路唱法”中的主要代表。讲究古腔古韵,效法先人演唱风格,唱腔考究,要求严格,不能错一字一板,以会曲多,且善唱“武曲”而闻名,风格古朴大气;而以南阳、邓县为代表的“西路唱法”则注重吸收各种民间小调及其它艺术,溶入大调曲的唱法中,演唱灵巧,善用花腔,以善唱“文曲”和各类生活段子而闻名。一个重继承,一个重革新,可以说是各有千秋。赊店大调曲是全国、河南非物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具有重要的传承和开发价值。(房松玉 刘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