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齐划一的欧式别墅,宽敞整洁的水泥路面,商品琳琅满目的便民超市,鲜花点缀、绿意盎然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成群结队尽情地扭着秧歌……冬日的河南省西峡县桑坪镇岭岗生态移民新村,一片欢声笑语。
像岭岗村这样的生态移民新村,在西峡县就有50多处,安置群众达2.3万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区,该县着眼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同步优化,把生态移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让祖祖辈辈“蜗居”在深山老林里的“零星户”搬出大山,过上幸福生活。
下山搬进“小洋楼”
在该县重阳镇生态移民安置点,记者看到,按照农产品交易市场标准设计的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一楼统一设计为门面商铺,二、三楼为住房,造型独特,简洁大方。街道两旁的路灯、垃圾箱、下水道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俺现在的日子真是没的说了,就医、孩子上学、交通条件都很方便,不但用的是燃气灶,吃的是自来水,而且出门就有超市和休闲广场,你说俺这生活和城里人有啥两样?”刚刚从距集镇近50华里的黄沙村搬入桑坪镇阳光小区的冯国东深有感触。2010年“7·24洪灾”让他失去了房屋,生态移民让他家搬进了阳光移民小区,住上了两层小洋楼。
为把移民新村建成精品工程,县里六年来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近8760万元,捆绑使用,集中解决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发展中资金不足问题。在军马河鱼库移民新村建设中,农业部门投资建设5个大型沼气池,52户搬迁户用上了清洁能源;教体局修建了3个健身游园,建起一所标准化村级幼儿园;公路局硬化道路1500米;水利部门解决了4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文化局配套了新农村书屋……
农民变身“小老板”
对自愿开办庭院工业、养殖业及三产服务业的,给予资金扶持或土地支持。县里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搬迁户创业增收的优惠政策。
家住米坪镇赶仗村的农民贾振华是村里第一个靠种植香菇致富的“经济能人”,去年他在五里桥镇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承包了8个大棚,雇佣了30多名农民,发展香菇3万多袋,收入10多万元,由当初的“香菇王”变成了“农民老板”。
双龙镇化山村是龙潭沟景区所在地,该村农家宾馆总数达150多家,成为西峡旅游接待服务的特色品牌。龙潭山庄第33号农家宾馆主人符石乐就其中的一位。符石乐一家原来住在距离公路5公里的大山深处,随着该村旅游开发的升温,他也跟着下了山,把房子建在311国道旁,摸索着办起了农家宾馆,经过几年的打拼,现在符石乐的资产已超过60万元,成为名符其实的“经理人”。
“去年,借助汽车下乡政策,俺们弟兄俩合伙买了辆车跑运输,收入比山上不知强多少倍。”米坪镇野牛村村民王新国说,兄弟俩还合伙承包了老家的3000亩经济林,当上了“车老板”和“林老板”。
移出生态“小气候”
“力争在三年内森林覆盖率超过80%,争创全国生态县,让京津冀人民的‘水窖’更安全,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这是西峡人的郑重承诺。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区和长江防护林区,西峡县坚持不懈地实施天然林禁伐、生态公益林建设和退耕还林三大工程。近四年来,全县共完成造林面积73.7万亩,完成通道绿化220公里、2.07万亩。
在石界河乡幸福苑小区,记者见到了搬迁户李晓军。李晓军原来居在的杨盘村是一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带,前年的的特大洪灾后,他家随全村20多户深山零星户搬迁到乡移民小区。他家还在镇里规划的标准化香菇示范场种了1万,袋香菇,按照目前的行情,仅种香菇一项纯收入就在6万元以上。李晓军说:“为了保持水土,我们全家下了山。老家的山上山下都种上了公益林和经济林,一方面为国家做了贡献,一方面也提高了经济收入。”
如今的西峡,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想想山上的苦,看看今天的甜,连做梦都在笑……”刚刚入住丹水镇菊潭新村的衡玉良说。(房松玉 杨颖 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