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南阳讯(记者 周永生 通讯员 高帆)2007年以来,连续8年营造林合格面积位居河南省县级第一;森林覆盖率从几年前的37.9%提高到45.3%;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省绿化模范县、省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县、省森林资源清查先进县等殊荣……淅川县生态林业建设何以取得如此丰硕成果?植树节前夕,记者对此进行深入探访。
强化责任 高位推进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淅川县是水源地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最为敏感的区域。特殊的位置赋予淅川人特殊的使命与责任。
“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为载体,大力加强生态林业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确保渠首水碧天蓝。”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淅川县造林绿化的目标清晰而明确突出抓好“两圈”(环城生态圈、环库生态圈)、“一线”(公路沿线)、“一带”(沿河绿化带)和“一工程”(林业产业富民工程)建设,唱响生态立县主旋律,加快造林绿化步伐,为实现山绿水清民富的新淅川作出新贡献。
为确保造林绿化工作落到实处,淅川县委、县政府把造林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评,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取消年终评先资格,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创新机制 多元投入
植树造林,需凝聚民力。为调动全县上下造林的积极性,淅川县围绕创新做文章,通过建立多元融资、合同造林、专业队造林、市场化造林等机制,走出了一条清晰的绿色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淅川模式”。
该县大胆尝试,采取合同造林的形式,与乡镇林站或造林大户签订荒山造林合同,县里依据造林成活率兑现造林资金。随着一份份合同的履行,通道造林、景区造林、城镇绿化造林等林业工程正在快速推进。
针对山区造林难度大的实际,淅川县还通过公开招标的办法,引进和培育造林专业队保证了造林质量使树苗成活率大大提高。目前全县活跃着35支造林专业队每年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
为破解生态建设资金难题,淅川县抢抓南水北调重大机遇,围绕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石漠化治理等重点,大力向上争取各类项目。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该县将渠首绿化、山区生态林建设全部推向市场,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公司、大户参与。
科技支撑 增强后劲
林业发展,科技先行。2012年,淅川县成为中国林科院创新院地合作模式的试点县,科技合作全面展开。中国林科院启动实施了“渠首水源地林业生态示范区建设”院地合作科研项目,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指导、联合共建等形式,为淅川县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林木种质培育、生态站建设、石漠化治理、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多领域、多学科的林业科技支撑。
近几年,淅川县先后启动实施了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平台建设、国家级林业科学数据平台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国家级生态定位站建设4个合作项目。在此基础上,淅川县还申报了渠首水源地石漠化治理、种质资源调查与利用等6个科技推广项目。
依靠科技支撑,大大加速了淅川县生态建设步伐。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准确掌握“卫星遥感数据处理与监测技术”、“岩溶石漠化防治理论基础与综合治理措施”等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组建野外观测样地、坡面径流场等,全天候监测渠首森林生态状况;实施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技术、林下经济配置模式等,探索石漠化治理新模式。通过土壤改良技术、地被植物材料配置等技术优化配置,提高库区现有林木质量,有效保障了渠首生态安全。
如今的渠首淅川,千峰竞秀,万壑皆绿丹江湖畔,水草丰茂,层林尽染。随着全县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淅川县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环保部门检测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库区水质已连续8年稳定保持国家Ⅱ类饮用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