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上午,河南新野津湾桃花文化艺术节在新甸铺镇津湾村万亩花海中拉开帷幕,站在这里的大多数人不曾料想,十几年前的津湾是个什么样子,十年巨变,让这个昔日的小村庄备受瞩目,更多得益于当地的党政哺育以及群众的辛勤付出。
千禧年左右的津湾,还与众多的中国农村没有太大差异。那时的津湾,坊间惯称南津湾,因位于新野城南并有南下的古渡口而得名,她坐落在新甸铺镇东北隅,是白河弯道冲积的沙地村。奶奶的娘家白姓是津湾老户,所以幼时对这个村子的印象算是懵懂。之后的数次探亲,才慢慢熟悉这个村子。
那时的津湾村落很大,村子中间有几条纵横的沙土主道,道旁栽种成片的梨树、桃树,也有很多苇子在路旁随风摇曳。村中是青砖瓦房和土坯房构成的村落建筑群,依稀记得那时整个村子就中间有一个小卖部。而出村的主道并非现在我们经常走的,而是两条大沙路,一条斜向西南,一条在老村往西,而接到省道的地方,也是荒无人烟的地埂。
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欧式小楼、宽敞整洁的水泥路、集中连片盛开的桃花,微风过处,桃花片片飘飞,犹如置身仙境的津湾,却是经历了十余年的探索和发展而崛起的。
津湾的崛起,首先不得不说说村支书王玉森。王最早在村里带头种蘑菇,让一小拨儿群众有了经济进步,后又养起黄牛,带领村民致富。值得称赞的是,他在带头干副业之余,将村里一直都存在的桃园带上康庄大道。十余年的摸索和多方取经,才让今天的桃花文化以及桃果产业声名远扬,给当地百姓带来实际收益以及居于此的自豪感。
除却个人的贡献,津湾走进大众视野的背后,离不开当地乡亲们的辛勤付出和齐心协力,更离不开党政新风的不断哺育。
在相关政策还没放开之前,王玉森一直期待着能像上世纪70年代“占沙滩、腾好地”时的整村搬迁一样,来个拆旧建新,却苦于没有政策支持。后经过3年多的筹划,津湾村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规划了40亩新农村社区建设用地,也才有了今天的小洋楼。而村里引种桃子则是从1997年开始的,经过多年的不断引进和品种改良,慢慢选出最适合的种植品种,后专门成立了林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津绿”商标,津湾村并被省农业厅授予“无公害桃生产基地”的匾牌,“津绿”精品桃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的“无公害桃产品”认证,打开了大中城市的市场。这都是在相关政策不断完善后,党政新风给予这个村子的馈赠。
据新甸铺镇党委杜书记介绍,县里不仅在政策上、资金上对津湾进行大力支持,还协调土地局、规划局、电业局、通信部门等单位,大力配合津湾的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截至目前,新社区已建设200多套住宅,群众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今天的桃花盛会,也是在县里的全力支持下开展的,这是党和政府带领我们逐步致富的声音。
“风过津湾飘花香,熏醉白河入汉江,旧年桃花意未尽,新花又香十里长。”这样的描述,是津湾桃源眼遇的精彩、嗅觉的盛宴、意境的绵长,而徐徐吹开这片桃花源的,正是党政新风……(房松玉 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