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新浪河南> 南阳> 产经>正文

方城县杨集夫妇倾心绿化 荒山变成“金山”

A-A+2016年3月30日08:20南阳日报评论

孙建华在雨后整修山路孙建华在雨后整修山路

  特约记者 倪崇 通讯员 陈伦/文图

  3月25日,天空下着小雨。吃过早饭,家住方城县杨集乡尹庄村的孙建华和丈夫拿起铁锹直奔屋后的“丹阳寺”山。路滑,夫妇俩只能小心翼翼相互搀扶着在小道上行走。

  “雨天保墒效果最好,就是路不行,经常滑倒。”孙建华告诉笔者。

  这样的生活,孙建华和丈夫坚持了6年。如今,夫妇俩承包的5000亩石头荒山已经满山绿荫。不仅如此,孙建华夫妇还带领74户农户成立林果种植合作社,种植软籽石榴、薄皮核桃等高附加值林果,为村民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

  “这座就是‘丹阳寺’山,现在基本已经被成树、幼树覆盖了。”孙建华告诉记者。自打包下这座荒山,山上就成了她的家。

  作为该县最早一批外出务工的农民,早年的孙建华打过零工,卖过鸡蛋,还和丈夫一起在新疆承包过哈密瓜田,凭借勤劳的双手,夫妻俩慢慢积攒了一些家底。2010年初,她和丈夫决定回乡承包荒山搞绿化。

  “看着新疆戈壁滩都变成了果园,我坚信家乡的荒山也能绿起来。”谈起当年的决定,孙建华很坦然。

  那时的“丹阳寺”山,有过许多难听的诨号——“缺水岭”、“光头山”。那年月,城市绿化都很难,更别说荒山了,但孙建华毅然拿出多年积蓄,先后和尹庄村委会签下承包协议,开垦5000亩荒山造林地。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困难重重。干旱是绿化荒山的难题,没有水,孙建华雇车从几公里外的地方把水拉到山脚下,一桶水只能浇灌一棵树苗,她每天都要背着30多斤重的水桶上山、下沟;没有路,她自己画出盘山路样图,然后带着推土机师傅开路,在崎岖的山梁上修出了一条长8公里的土路;为了涵养水源,她和丈夫用锄头砸、用手垒,硬是在荒山上垦出层层梯田,树到哪里,梯田也到哪里……

  6年间,孙建华夫妇垫付、筹款,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在承包的5000亩荒山坡上铺土路、修梯田、打水窖。从最开始成活的几百棵树,到现在的10多万棵成树,夫妇俩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

  荒山变绿实现了,孙建华开始寻找合适的经济树种。

  2011年3月,经过向专家咨询和远赴荥阳实地考察,她以每棵12元的价格从河南省农科院引进5000棵软籽石榴树苗,进行试栽种。次年,软籽石榴树种植规模达1000多亩。

  2015年9月,孙建华种下的首批软籽石榴开始结果,最大的重达1.8斤,汁多、肉甜,每斤卖出了10多元的好价钱。

  独特的优势,孙建华自然不会错过。2015年7月,她和丈夫引进100多亩裕丹参苗进行试栽,效果很好,今冬打算把种植面积扩展到2000亩。同时,还种植了白芷、芍药、当归、杭白菊等中药材,树下散养野鸡、野鸭,搞活了“林下经济”。

  不仅如此,由孙建华夫妇牵头筹建、74户农民参加的“林果种植合作社”也正式挂牌成立。该合作社的社员80%以上为留守妇女,通过合作经营,社员不仅可以学到种植技术,通过修剪、摘花、疏果每人每年还可以获得1万多元的额外收入。

  2015年9月,随着软籽石榴畅销,一些自驾游客开始上山亲自采摘,孙建华在附近周边村镇的名气也越来越大。眼下,她正带领社员搞基础设施修建,打造“休闲+旅游+林下采摘”的“一条龙”式经济模式。

  编后

  绿化荒山的当代“愚公”不少,但像孙建华夫妇俩既绿化了荒山,又能获得可观经济效益者并不多。孙建华和其丈夫的成功经验就在于: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兼顾生态效益。这样的经验值得推广。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