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喜讯!初夏时节,风和日丽,一条喜讯在淮源大地迅速传开:桐柏安棚化工专业园区成功晋升为省级产业集聚区。
对于业内人士而言,桐柏安棚化工专业园区获得这一殊荣实至名归:这里的天然碱储量位居世界前列、亚洲第一;这里有全国最大的纯碱、小苏打生产基地;这里有全国惟一一家通过绿色食品标识认证的碱类产品生产企业;这里有国家“863”计划研发实验室及博士后研发基地;这里还是省级循环经济园区试点单位……
让我们走进安棚化工专业园区,感受“中国天然碱之都”的神奇魅力。
昔日荒岗嬗变“天然碱都”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地质盐类矿床学界发生了一件大事——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境内第一次发现了古天然碱矿床,实现了我国古天然碱找矿零的突破。矿床的发现立即引起国内乃至国际地质学术界的重视,参观考察者络绎不绝。1970年国家地质部门找矿小组深入桐柏进行地质普查,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技术人员决定开展深部钻探验证。当第一口钻井发现矿化后,又果断决定实施第二口钻井,结果令人欢欣鼓舞:不仅打出了工业岩盐矿层,而且出人意料地发现了一种当时人们并不认识的矿种——天然碱矿。
1977年,桐柏碱矿在矿床勘探结束后不久即着手开发,先后建成投产两个碱厂,结束了我国每年花巨资从外国进口纯碱的历史。随后桐柏安棚碱矿由河南油田小规模试验性开发后,于1995年前后由数家企业联合进行大规模正规开发,并于2009年建成投产了第三期工程,可年产200万吨纯碱,为我国纯碱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昔日荒凉的桐柏老北岗华丽转身,目前已发展成为以天然碱产业为核心的中国纯碱产量最大的产业集群和中国最大的纯碱、小苏打生产基地及“百万吨级”中国天然碱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被中国矿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天然碱之都”荣誉称号。
“中国天然碱之都”的蓬勃发展,是桐柏县倾力发展绿色化工的一大硕果。
近年来,桐柏县坚持以生态立县为统揽,把工业振兴、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坚持“产业、园区、企业、项目”四位一体,提升优势产业,培育骨干企业,注重科技创新,强化产业集聚,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与此同时,牢固树立“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保,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工业废物“零排放”,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此,桐柏安棚化工专业园区强势崛起于宛东大地。
规划是科学发展的先导和龙头。园区开发建设之初,即聘请中国天辰化学工程公司(原化工部第一设计院)对桐柏碱硝化工产业进行专业规划,编制了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总体规划,通过了省环保厅、省发改委等部门评审。先后聘请河南省工程咨询公司和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院,对碱硝化工产业总体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编制了《桐柏碱硝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实施方案》,科学高端的规划为园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桐柏安棚化工专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王顺苇告诉记者,园区规划面积26.41平方公里,这里资源富集、交通便利,基础配套完善、技术竞争优势明显。以碱硝化工为主导产业,拥有南阳市“龙腾计划”九大特色产业链条之一。目前,园区在碱硝化工领域累计投入66亿元,建成了中源化学、明星化工、博源化工等规模以上企业14家,年产130万吨纯碱,产量居全国第四位,小苏打、元明粉产量居全国同行业第一。桐柏碱硝化工以高品质、低成本成为惟一可与美国争夺国际纯碱市场的主导力量。
横空出世不到6年的安棚化工专业园区,目前已规模初具,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中国天然碱之都”的称号名不虚传。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园区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以碱硝化工产业为主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按照产业链式发展理念,紧抓中原经济区规划以及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机遇,深化与天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合作,积极承接国内碱硝化工产业转移,着力实施补链强链工程,大力发展以天然碱、芒硝为主的特色化工业和精细化工产业,建设具有多种延伸产品的碱硝化工产业集群,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深入实施节能减排,全面落实循环化改造,着力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全国一流的碱硝化工基地,探索出了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子。截至2015年底,园区已入驻企业60余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5家,利税超亿元企业2家。由于发展成效显著,2007年被命名为省重点产业集群,2008年被评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16年被命名为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省政府已同意将园区晋升为省级产业集聚区。
项目建设凸显“碱都速度”
近年来,园区持续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聚焦招商重点,转变招商方式,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强化产业链招商、集群招商、协会(商会)招商、以商招商、专业团队招商,着力引进竞争力、成长性和关联性强的大项目。围绕相关产业链,分别成立由园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专业招商分队,制定招商图谱,开展小分队招商。同时,利用节假日外出创业人才返乡团聚时机,开展亲情招商,获取新的招商线索和意向。同时,园区以项目建设为引领,实行重大项目指挥长负责制,成立重大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强力推进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对引进的重点项目,严格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推进机制,由园区班子成员分包项目任指挥长,定期听取项目进展情况汇报,现场研究问题,现场解决问题,全力推进项目落地投产见效。推行重大项目干部驻企服务制度,安排专人入驻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与企业无缝对接,延伸服务触角,实现靠前服务。梳理项目推进情况,分类分项、定性定量,列出清单,建立台账,全程监控,倒排工期,确保项目全速推进、尽快投产。
思路决定出路,力度决定成效。强有力的举措带来了项目建设大突破。今年3月份,安棚化工专业园区集中开工项目8个,总投资17.9亿元。其中,工业项目5个,总投资16.3亿元,基础设施项目3个,总投资1.6亿元。这批竞争力、成长性和关联性强的项目落户之后,为园区形成集群式发展和拉长产业链条奠定了坚实基础。投资14.3亿元的背压式热电联产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8.6亿元,实现利税1亿元。投资8900万元的安棚化工专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项目建成后,可满足企业生产污水及群众生活污水的回收处理和达标排放需求。总投资1.68亿元的植保科技园项目,已完成征地并开工建设,预计2016年年底建成生产。
基础建设提升“碱都颜值”
环境决定生产力,硬环境带来硬实力。园区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硬环境。目前,安棚化工专业园区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以上,建成区面积达5.6平方公里,修建完成了安碱大道、碱都大道、物流路、新安路、明星路等园区主干道,完成郑大公路扩宽改造,利民路、新安路、胡栗路等工程升级改造,初步形成了“三横四纵”的路网格局。日供水3万立方米安全饮水工程、35KV变电站、碱都广场等建成投入使用,石步河水库引水工程建成完工,年供水能力1800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厂项目启动建设,312国道与沪陕高速连接线等项目正积极申报。4×30MW热电联产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建成后年发电9亿度、热蒸汽900万吨,可实现园区企业热、电的集中统一供给,园区服务功能日臻完善,项目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以来,园区以总投资89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项目启动建设为标志,打破项目入驻瓶颈,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该项目的兴建,进一步完善了园区基础服务功能。围绕服务项目建设、强化基础配套功能,园区还完成了淮能大道、创业大道的设计、招标工作,使得园区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将形成三横五纵路网体系,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
创新激发活力。园区积极探索“园中园”发展模式,打造精细化工创业园项目,使园区承载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去年以来,通过积极争取,加大投入,园区完成了2700米区间道路建设和桥涵架设工程,把创业园分成了不同的产业发展孵化模块,凡是符合园区发展规划要求的项目,均能实现快速入驻、快速开工建设,提高了园区承载辐射带动能力。
循环体系构筑“碱都模式”
化工园区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发展,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他们以碱硝产品为原料,以废物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先后建成年产45万吨小苏打、40万吨矿物肥、100万吨水泥、5万吨醋酸钠、2万吨氧化镁等一批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小巨人”企业,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废物综合利用,让废水、废气、废渣、废热及副产品变废为宝。现已初步形成4条工业生态链条:以废渣综合利用为主的“煤→电→粉煤灰→水泥熟料、免烧砖”,以废气综合利用为主的“热→碱卤水湿分解+煅烧CO2气体→小苏打”,以废液综合利用为主的“热→纯碱→纯碱母液(含盐)→低度纯碱”,以废水综合利用为主的“碱(硝)杂水→冷却洗涤碱(硝)尘→杂水回注井下溶采”。碱、硝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三废”,在循环生产中得到了充分利用,成为行业内“绿色化工”的典型示范基地。成功构建以碱硝化工为主导,下游产品循环开发利用为主线,运输物流配套发展的生态型产业集群,下游产品的产值比重逐年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凸显。
园区还按照生态工业发展的整体要求,提高企业准入门槛,淘汰落后设备和产能,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入驻,坚持做到“三个不让步”,即影响生态环境的不让步,安全生产不达标的不让步,影响整体规划的不让步。近年来,已先后拒绝12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生态环保标准的项目入驻。同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定完善各类环境应急预案,全面加强卫生设施建设,大力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加快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扎实开展辖区内环境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加大环保科技投入力度,年均环保科技投入3000万元以上。重拳出击,依法取缔了一批无证经营的“小土”企业,依法关闭了一批违法违规的排污企业,有效加强了资源能源节约,全面推进了环境保护综合整治工作,努力创造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双赢”局面。
伴随着工业循环化改造升级,一种“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永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文化也在园区悄然形成,并渗透到桐柏工业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博源新型化工有限公司经理金玉明说:“为了调动职工节约降耗积极性,公司建立了车间、班组岗位责任制,坚持节奖超罚。这样一年下来,企业至少节省近千万元成本,职工人均可增加2000元左右奖励收入。”
眼下,像博源化工一样,许多工业企业纷纷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园区管委会主任陈嵩说:“以前是肥水不外流,现在是废水、废气、废热都不外流,企业负责人都学会了精打细算过日子。”
科技创新铸造“碱都奇迹”
工业发展、项目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软实力支撑。在中源化学公司总控制室,记者看到,数十台电脑一字排开,各个生产部位状况通过信息系统实时传输处理,不闻机器轰鸣,只见鼠标轻点,一切安静运行,公司对生产全程都实行信息化控制。
近年来,园区坚持把“科技兴园”融入“绿色崛起”的大战略之中,大力培育企业创新精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深入推进“骨干企业创新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资金、土地、人才、环境等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支持重点企业从“制造型”向“创造型”、“创新型”企业转变。积极引导园区内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培育高成长型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园区经济快速发展。
2015年以来,园区通过深化与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天津理工大学和天津市协同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借力引智、共同发展,探索出一条政企合作、政校合作的新路子,高层次人才和高科技项目的不断引入落地,为园区经济腾飞提供了不竭动力,呈现出“筑巢引凤、凤落桂枝、枝繁叶茂”的可喜态势。高起点编制了《安棚化工专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顺利完成了天津市科技成果转化与产学研服务基地挂牌工作,依托科学完善的发展规划和强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撑,进一步明晰了园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科技+园区”的深度融合,让园区经济迸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目前,已拥有省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研发中心2家,博士后研发基地1个,国家“863”高盐碱研发实验室1个,从事碱硝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280人。在天然碱加工方面,采用了世界领先的“倍半碱蒸发器设计”、“倍半碱结晶质量工艺”等14项国际专利技术,对井压裂和热溶采技术、倍半碱加工工艺和湿分解技术国际领先。在芒硝加工方面,应用国内先进溶采蒸发工艺,在国内外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依托中源化学、明星化工、兴源化工等重点企业,园区成功创建了“马兰”、“中天”、“明星”、“三安”等一批国家或河南省知名品牌,拥有国家名牌产品1个,国家驰名商标1个,省级名牌产品3个,显著提升了骨干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安棚化工专业园区的发展,改写了桐柏发展历史,推动桐柏绿色崛起。2015年,桐柏县生产总值完成118亿元,三产比例为17.1∶45.2∶37.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2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70元,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其中,来自安棚化工专业园区工业的税收占全县税收收入份额的六成以上,真正占据了“半壁江山”。 桐柏县委书记莫中厚、县长贾松啸告诉记者:“安棚化工专业园区的跨越式发展,是桐柏县依靠科技培育生态工业‘孵化器’的又一硕果。我们坚持把生态理念贯穿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推动工业经济向生态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并以此加快老区绿色崛起。”
统筹:韩霞 执行:王顺苇 陈嵩
文图:方超 杜福建 张强 陈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