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庆科 通讯员 潘喜东
清晨五点半,起床给牛拌料;六点半为牛添两次草;八点半清理牛的粪便……就这样,郭典和自己的员工一起,开始了一天的“牛倌”生活。
郭典是南召县城郊乡大庄村的一位农民。2008年,他受聘到山东亲戚家创办的黄牛养殖场打工。在打工过程中,他吃苦耐劳、勤学好问,掌握了改良黄牛的饲养技术和常见病的防治方法。他看到当地人用秸秆规模养殖黄牛收入不菲,便萌生了自己当“牛倌”养牛致富的想法。2011年12月,他回到家乡,筹资50万元,创办了自己的养牛场。通过置换土地、打圈、垒槽、打井,第二年3月份,70头优良品种改良黄牛母牛赶进了他的繁育场。
养牛的后期投入主要是饲料成本,繁育一头牛的周期为18个月,大量用精饲料喂养,成本高、效益低,甚至会赔钱。郭典掌握了用秸秆加精饲料规模饲养改良黄牛的方法,养牛成本大幅度下降。根据他的经验,饲养一头改良黄牛一般需10亩地的秸秆,再配以豆腐渣、麦麸、玉米等精饲料。为了备足粗饲料,在每年麦收期间,郭典组织全家人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从地头、沟渠边拉运农民丢弃的秸秆;到了秋收季节,他提前和农户预约“你收玉米、我运秸秆”,许多缺劳力的农民都免费为他提供秸秆。郭典运用青贮饲料技术把玉米秸秆粉碎后窖藏起来,解决了冬春季的饲料问题。郭典说:“我们这里秸秆丰富,只要肯下力气,不花钱就可以解决饲料问题,不仅使秸秆变废为宝,综合利用,减轻政府禁烧秸秆的工作压力,还大大节省了饲养成本,获得了节支增收的最佳效益。”
精心喂养使郭典的养牛场每年能出栏近100头肉牛,可获利60多万元。郭典在养牛场周围种了6000株核桃树,牛粪成了核桃的有机肥料,既节省了化肥,又降低了种植成本,挂果后年产核桃3万斤,将获利30万元。谈及未来的打算,郭典信心百倍:“今年打算再购买一台秸秆打捆机,储备更多的饲料,将存栏规模扩大到300头,把全乡的养牛户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团购牛犊和精饲料,降低成本,抵御市场风险,壮大牛经济,带动更多的农户共同致富。”2
把秸秆养牛的传统拾起来
天强
以秸秆为粗饲料养牛,本是南阳最传统的做法。但不知何时,一些养牛大户却几乎弃秸秆不用,大量使用精饲料养牛了。究其原因:一些品种牛不耐粗饲料,无法大量使用秸秆;牛大量吃粗饲料生长慢,养殖成本高。那么,有没有既能让牛大量吃粗饲料,又能让其较快生长的方法呢?南召县城郊乡的郭典为我们提供了成功范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郭典用粗饲料搭配适当的精饲料养牛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他选择了适合在南阳繁育的改良黄牛品种,同时他在外出打工中学到了过硬的饲养技术。这些技术未必高深,适合在南阳繁育的改良黄牛品种也不难找到,因而,郭典成功养牛的范例是可以模仿、可以复制的。 用秸秆等粗饲料养牛,秸秆过腹还田,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也可大量节约饲养成本。若将秸秆养牛的传统拾起来,必将是一个利国利民利己的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