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涵
日前,总投资10.6亿元的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落户西峡,该项目主要利用西峡及周边地区丰富的食用菌棒废料及农作物秸秆为主原料进行发电供热。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利税1亿元,加快推进该县燃煤中小锅炉淘汰步伐,有效解决供热与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保问题。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西峡县坚持“生态优先、发展至上”的理念,持续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进一步做大绿色产业、做强绿色品牌、培育绿色文化,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用“绿色引擎”推进县域经济突围突破、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择业选商”提升发展质量
西峡必须走生态经济之路,这是其地理位置所决定的。为此,该县实行“择业选商”,以生态、科技、高效优势项目引领产业快速转型升级。西峡果断提出:涉水项目不能要、污染项目不能要、高耗能项目不能要……西峡产业集聚区入驻项目有数道铁定的“生态防线”,几年来,西峡相继取缔了16家重点污染企业和800多个“十五小”企业,先后否决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达40多个。关停迁移水泥、造纸、化工、畜禽养殖等涉水行业企业232家。
与此同时,一大批绿色项目、环保项目扎堆西峡,一大批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新项目正加速推进。去年以来,西峡上马的工业、农业、三产服务、城建、民生、环境保护等重点项目,全部为绿色环保、科技高效项目。
瞄准新能源引进,武汉力强能源公司投资10.6亿元的锂离子电池生产、河南通宇集团投资10亿元的新能源电动车动力系统等项目相继上马。瞄准高新产品开发,众德公司投资5亿元上马车用涡轮增压器项目、洛阳神泉商贸公司投资3.6亿元上马外商工业园项目相继建成。
如今,以跨国跨区域引进新技术、新材料为标志的高端大个项目已成为西峡项目方阵的“主力军”,成为西峡工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随着一大批经过遴选的绿色项目、环保项目的加速建成实施,为西峡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积蓄了强大能量。
生态理念融入经济转型
“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随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持续推进,西峡县深刻认识到: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青山和金山可以“双赢”。
西峡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技术含量最高”的要求,重点推动“四大转型”,即中药及农副产品加工向功能性保健食品转型、钢铁从产品生产向产业发展转型、冶金保护材料生产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汽车零件加工向部件加工转型;打造“一个新兴产业”,即煤清洁高效利用等新能源产业。
该县以“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原则,把荒山绿化、小流域治理、发展循环经济有机融合,大力推广立体生态农业种植模式。以生态资源为依托,整合资源,打造全域景区,投资3亿多元进行旅游景区的提升改造。以菌、果、药为主的“绿色产业”为支撑,以宜居、宜业、宜游为发展定位,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美丽乡村建设。
在西峡,以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业、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业,是山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该县以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把农田变成车间,实施标准化生产,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对农产品实行统一育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大力推进无公害有机种植。数据显示,香菇、猕猴桃、山茱萸三大特色农业年产值达40.5亿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达65%以上。
如今西峡几十个生态经济林精品示范区,万亩杏李基地、万亩猕猴桃观光园、万亩山茱萸基地等数十个农业观光旅游专业村,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双龙镇化山村等旅游观光村,村民纯收入的90%来自旅游服务业。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生态经济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要想在这一发展模式中实现跨越,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西峡县始终把科技创新工程作为加速发展的原动力,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推进自主创新、打造知名品牌等举措,全面实施科技创新,致力县域经济从资源经济型向资本技术型转变,“西峡制造”正稳步打入国际国内市场。
西保集团通过对冶金功能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持续深度研发,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生产冶金功能保护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西泵公司联合武汉理工大学实施的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汽车电子水泵研制”项目,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的技术、价格垄断,改变了国内汽车电子水泵依赖进口的局面。
在生态农业方面,西峡食用菌产业不仅全部实现菌材外采,节省了本地林业资源,而且实现了提质增效;依靠全国最大的猕猴桃专业研究机构河南省西峡猕猴桃研究所,筛选优良品种;将“菌果药”三大产业中涌现出的“农村能人”选定为技术员,构建创新成果从院所到地头的推广体系。
该县规定,对规模以上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每项奖励两万元,获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专利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及863重大科技专项均奖励10万元。
在这种良性机制的驱使下,西峡这个仅40多万人的山区小县,目前与国内2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在骨干民营企业中建立了35个高新技术研发机构,开发近百种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技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