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文杰
因为年轻,所以奉献。
在桐柏县山区里,有这样一个距离县城100多里的安棚法庭:庭里平均年龄三十岁的法官们,奔波于山与山之间开庭、送达文书,把根儿扎在了这里,为了不把时间浪费在回县城的路上,他们吃住在法庭,每周回一次家,只为留下更多的时间服务当地。
“苦是苦了点,但是怪美气。这里就是我们大山里面的家。”庭长宋志刚说。
采访这天正值“五四”青年节,记者到这个大山里的法庭,想看看这些年轻的法官们怎样度过这个属于他们的节日。
刚到法庭,庭长宋志刚正在和审判员姬天旭讨论案件,庭长宋志刚通过微信把开庭笔录等证据拍下来发过去,然后又把拟定好的协议书发给被告两家公司,两家公司修改后又发回来,双方很快确定了赔偿数额。
“如果按照以前的方式,可能需要来回8趟才能把案子解决。”宋志刚说,最后两家公司只用来安棚一次,就能把案子彻底解决。
原来,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安棚镇人刘成金被平顶山来的一辆半挂货车撞伤,被告两家汽车运输公司都表达了愿意调解的意向,但是由于中间夹着保险公司,需要两地来回跑,把调解协议、证据等材料传达给保险公司。双方嫌麻烦,都不愿意多跑路,便委托法庭中间调解。宋志刚想了个办法,把年轻人喜欢用的微信等聊天工具运用到办案中,一起异地案件不到20天就办结了。
28岁的姬天旭是安棚法庭年龄最小但资格最老的成员,他从上班开始就扎根在这个基层法庭。因为工作原因,他到现在还没谈女朋友,这个个子一米七八的小伙子,家里条件也不错,但是陆续谈了两个女朋友都没有在一起。他很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平时都在山里工作,人家姑娘喊着吃个饭,我经常去不了,时间长了,人家就不想谈了。”
在后来的接触中,同行法官告诉记者,小姬家里条件不错,以前没进法院之前还是大学生村官,他喜欢在基层和群众打交道。“刚上班时没得选,现在是不想走。”
临近11点,庭长催促快点做饭,因为赶在中午好找人,他们还想去几名当事人家中送手续。
饭后,副庭长黄健整理好要送达的文书,一行三人前往安棚镇吕庄村。副庭长黄健今年也只有28岁,毕业后他在院里办公室待过一段时间,之后主动请缨下派到山区这个基层法庭。
刚到基层时,黄健接触的第一个案子就让他吃尽了苦头。60多岁的陈某逗曹家3岁的小孩玩,曹家小孩持铲子丢陈某,结果陈某躲开了却砸到了后面的李某,造成李某眼部受伤,经鉴定为六级伤残。传票送到陈家时,陈某却不见了踪影。后来黄健了解到,陈某就是为了躲避法庭的人,每天早上吃了饭就去了别的村,或者在家的时候就把门反锁上,装出家里没人的假象。黄健和姬天旭选了一天晚上再次到陈某家里,终于找到了他。
“从小事做起,就是安棚法庭的特点。”宋志刚说,三年前他到法庭,发现这里由于是山区,和当地群众缺少沟通,便想让法庭的办案模式更加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今年3月,老人张某状告三个儿女不尽赡养义务。由于三个儿女外出务工很难聚在一起,安棚法庭建议采用“假日法庭”办理此案。最终利用春节假期,老人三个儿女都在场的情况下,签订了调解协议。
“假日法庭大大方便了外出务工人员诉讼,而广场法庭是巡回法庭的延伸,我们把典型的案件拿到辖区的广场、空地上审判,面对面地与群众沟通交流,同时又让群众了解法律知识、庭审程序,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宋志刚说,仅去年他们就开了10余次假日法庭,广场法庭开了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