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林蔚
一方水土养一方戏曲。在戏曲之乡南阳,不仅有地方戏曲剧、宛梆、越调等生生不息,更有汉剧、秦腔、京剧、川剧、花鼓戏等落地生根。南阳人不仅爱唱戏,更会唱戏,浓郁的戏曲氛围也让南阳孕育出了很多名家名段。
走过历史,衔接未来。如今,在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下,戏曲已从风行千年的大众文艺,日渐囿于一隅。即便如此,戏曲依然在南阳大地薪火相传,在传承与创新中演绎古老而又美丽的情怀……
舞乐百戏
点燃戏曲之光
“一代有一代之艺术”。王国维在《戏曲考源》中曾说,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南阳戏曲的发展源头,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的舞乐百戏。
商周有宴乐的习俗,汉代此风更炽。两汉时期,南阳舞乐百戏的种类很多,包括鼓舞、长袖舞、杂技、武术和具有故事性的角抵戏等。南阳汉画像石、砖中的音乐、舞蹈、百戏表演,多在廷宴场面上,宾主于一边端坐,优人在一边进行精彩表演。女伎广舒长袖,男伎角抵献技,反映在画面上的乐器有鼓、铙、钟、埙、竽、排箫、瑟、筑、小锣、笙等多种多样。无论何种形式,鼓是必备乐器,在画面上占据着显要位置。“蹑节鼓陈”主要用于节奏的控制,这种乐队的组成和伴奏形式,一直延续并影响到当今舞台上的戏曲音乐。从故事内容看,南阳汉画像石、砖中有“聂政自屠”、“范雎受袍”、“荆轲刺秦王”、“赵氏孤儿”、“嫦娥奔月”、“樊哙排君难”、“拦驾”等。这些历史故事为以后戏曲剧目的取材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根据记载,南阳的戏曲活动兴于唐宋,盛于清代。清朝末年,南阳的各种戏楼、戏场多达600余座。仅南阳城区就有23座,镇平县有58座,内乡县更达68座之多。整个南阳各种戏曲班社达168个,其中越调30余个,南阳梆子16个,二簧60余个,锣戏、卷戏、花鼓、皮影、木偶、京梆(河北梆子)40余个。从府县衙门、达官贵人到富豪乡绅,直至平民百姓,多以供戏为荣。
民间沃土
滋养戏曲根脉
凡有生命力的剧种,都生长在民间、活跃在民间、变革在民间。与时代接轨,在传承中创新,才能再次赢得观众,不断激活戏曲艺术生命力。南阳戏曲界,在相对艰难的条件下,仍然创作演出了很多“接地气”、“重生活”、“入人心”的优秀作品。
梨园有句老话,叫“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曲剧是南阳地方戏中影响最大的剧种之一,在南阳大调曲(鼓子曲)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成果发展形成。初创时期,它只是按照南阳鼓子曲的调门韵律就地清唱,既不搭台,也不化妆,直到清宣统年间才开始登台化妆演出。当这种化妆登台演出在1910年第一次闪亮登场后,新颖的艺术形式立马博得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欢迎,引得各县的南阳曲剧戏班竞相效仿。到1929年前后,曲剧的影响以南阳为中心逐渐向周边省市波及,先后影响了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四川、安徽等省。形成了大汉江、小汉江、银纽丝、金纽丝、双纽丝、太平年、打枣竿、剪剪花、哭皇天、马头、高山流水等40多个曲牌。其中,《阎家滩》、《困皇陵》、《屠夫状元》、《情系青山》、《儿女传奇》等影响深远。市曲剧团的作品《惊蛰》进京演出成功,并荣获“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文华舞美奖”、“文华表演奖”、“观众最喜爱的演员奖”等五项国家级大奖,创造了南阳戏曲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辉煌成绩。
“想看宛梆戏,多跑十里路”。宛梆、越调、豫剧、汉剧也是南阳大地上流传广泛的戏曲剧种,其中宛梆起源于明末,完臻于清代,是由陕西东路秦腔传入南阳后与当地民歌小调融合而成的珍稀剧种,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目前,全国仅有内乡宛梆一个专业宛梆剧团,被称为“天下第一团”。“向市场要效益,向改革要动力”是南阳戏曲团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内乡宛梆做到了“群众想看啥,我就能演啥”。为盘活市场,他们引入经纪人,实行强强联合;设立联络点,变过去“守株待兔”为“找米下锅”,内乡宛梆剧团不仅生存了下来,且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了家常味,泥土气,小而活,才能让戏曲更接地气。”演出场点除本县外,还辐射到镇平、邓州、新野、唐河等周边县市500多个乡村,年演出600多场。内乡宛梆已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宛梆剧目《取宛城》、《清明案》分别荣获了河南省第二届、第三届县(区)级戏剧大赛一等奖。
星星之火
照亮戏曲未来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支持戏曲演出、改善戏曲生产条件等共计21条“真金白银”的优惠扶持政策,南阳戏曲人普遍感到激动兴奋:“戏曲的春天不远了!”
只有大力保护发展地方戏,才能真正让戏曲跟百姓生活融在一起。人才,是剧种发展最重要的命脉。近年来,我市地方戏曲的保护工作在持续开展。面对宛梆招生困难、后继乏人、演员断层等严峻形势,内乡县自2007年起,每年拿出1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扶持宛梆人才的培养。2008年投资400余万元建设集办公、排练教学、展演、艺术培训等为一体的“内乡县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2010年又积极协调,依托宛梆建立了“南阳宛梆艺术中等职业学校”,把培养宛梆艺术传承人纳入国家教育范围,为传承、发展宛梆艺术奠定了人才基础。去年,我市文化部门为实施非遗及地方戏曲、曲艺人才培养工程,开始在市艺校开设地方戏表演演奏专业,学费全免。
南阳师院音乐学院的老师们也开始行动起来。2009年,他们就利用课余时间下基层采风收集资料,想在年迈的老艺人去世前多抢救一些唱段唱腔,一听说哪里还有唱曲的老艺人,便扛着小摄像机奔过去。与濒危的地方曲艺赛跑,他们没有节假日,从不言苦和累。如今,南阳大调曲和板头曲进入南阳师院课堂;文化部中原曲艺研究基地在南阳师院挂牌成立。
未来戏曲市场曙光乍现,但对戏曲,特别是地方戏的保护仍不能松懈。在新时期,除了对地方剧加以保护外,还应该顺应时代推陈出新,在内容和故事编排上与时代风气接近,这样才能让观众有共鸣,吸引观众。有好故事,有好苗子,有好观众,南阳戏曲为文化“开枝散叶”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