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新浪河南> 南阳> 民生>正文

猴年来了 方城一村庄因石猴而热闹起来

A-A+2016年3月3日08:10南阳 晚报评论

  本报记者 梁 良 

猴年来了 方城一村庄因石猴而热闹起来“百年好合”石猴
 手执石猴,王国庆的父亲王忠义陷入回忆。(资料图片) 手执石猴,王国庆的父亲王忠义陷入回忆。(资料图片)

  又是一年柳绿时,若是在深山,便是到了一只只猴子嬉笑追赶的季节。

  在方城县独树镇砚山铺村,也有一只只“小猴”,或拱手作揖、或手捧寿桃,你压着我、我挤着你,像一群调皮又爱凑热闹的顽童。

  这群“顽童”,名为石猴。它们,有的端坐于特制的展架上,有的被随手置于藤编的篮筐里。鲜艳的色彩、圆圆的黑眼睛,这一只只高不过10公分的石猴,仿佛突然就有了生命。

  进入猴年以来,这些石猴被日夜兼工地雕刻出来,又被远道而来的人们买走而带往全国各地。请个“好时候”回家,多吉利!

  “刻石猴,是咱方城土生土长的老手艺。”据砚山铺村“石猴世家”主人王国庆介绍,方城石猴起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在民间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听我父亲说,清末,雕刻石猴迎来了顶峰,方城家家户户靠石猴为生。”2016年是丙申猴年,从年前开始,订购石猴的人就络绎不绝,原本清静的小村庄也因石猴而再次热闹起来。

  雕刻石猴,要用离砚山铺十多里外一道山岗上特产的石材。将石头挑回家,雕出猴子形状,然后用黄、绿、红、黑等颜料涂染勾画在石猴身上,故又称“画石猴”。这些石猴,刀法简洁明快、线条感强,有单猴、猴摞猴、猴背猴、马上猴等,蕴含“辈辈封侯”“马上封侯”等愿望,可谓是研究中原民俗文化的“活文物”。2008年6月,方城石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三月三,方城县的小顶山都会起庙会。庙会上,看戏的、卖东西的、赶集的,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卖石猴,也是庙会上一景。

  王国庆小时候,就曾跟着父亲王忠义一起到庙会上去卖石猴。父亲挑着扁担,两个箩筐里一边放满了农闲时雕刻出来的石猴,一边放着干粮和被褥。白天在山上卖石猴,夜里,爷俩就借宿在庙里。小一点的石猴卖五分钱、大一点的卖一角或两角钱。赶一次庙会,也能有一笔不小的收入。

  学会编筐织篓,就能养活几口。雕刻石猴,就成了砚山铺人在贫困年月里养家糊口的手艺。在王国庆的记忆里,小石猴不只在庙会出现,偶尔还会在穷苦人外出讨饭时充当尴尬的助手。“咚咚咚”,来到一个村庄挨家挨户地敲门,在门上贴一张石猴,待主家开门,说上一句“石猴送门来,四季大发财”“石猴到门前,四季保平安”的吉利话,主家就会给一个馒头或半碗米。“好时候”送到家,谁能拒绝呢?

  石猴之所以受百姓欢迎,还不单单是因为这一份美好的寓意。雕刻石猴的石材细腻绵柔,孩子们淘气磕伤了腿,或是庄稼人干活割破身体,从石猴上磨下点石粉一抹,血很快就止住了。故而,人们常在石猴上钻个小洞,用绳子系在脖子上或绑在腰里,为的就是一份平安。

  岁月静静流淌,作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吉祥载体,方城石猴在兀自成长中也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但这些年,因为利润低,而且其所附加的“生存功能”也已失去,石猴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红火。在砚山铺村,会雕刻石猴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在王国庆家的展台上,那一只只或古朴粗犷或雅致清秀或憨态可掬的石猴,三三两两地伫立在一起,似乎想留住“猴年”带来的一阵红火……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