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新浪河南> 南阳> 民生>正文

守望·记忆南阳 粮票一个时代的记忆

A-A+2016年6月16日07:59南阳 晚报评论

粮票,一个时代的记忆粮票,一个时代的记忆
粮票,一个时代的记忆粮票,一个时代的记忆
粮票,一个时代的记忆粮票,一个时代的记忆
粮票,一个时代的记忆粮票,一个时代的记忆
粮票,一个时代的记忆粮票,一个时代的记忆

  本报记者 李 萍 

  计划经济年代人们最离不开的粮票

  如今,买米面购油、肉等对我们来说再稀松平常不过,到饭店吃饭亦是寻常小事,所以,如果不是那些民间收藏者,我们几乎注意不到,小小方寸的粮票,曾在中国舞台上“呼风唤雨”近半个世纪,一度是人们生活的依据和生存的依托,它的诞生和谢幕,曾标志着两个时代的开始。

  昨日,在市区中州西路,热爱收藏的赵星辉拿出了他收藏的一摞摞粮票,全国粮票、河南省粮票、南阳市粮票,这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小纸片,对现在的孩子来说着实陌生,但它是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是计划经济年代人们最看重也最离不开的宝贝疙瘩。

  粮票浓缩着对食物和饥饿的刻骨记忆。赵星辉记得,那时候正常供应粮食是七成细粮、三成粗粮,但上世纪60年代因粮食过于紧张,粗食有一段占到了百分之六十。红薯面、高粱面、红薯馍、红薯汤、红薯干……一成不变的粗粝食物让人有时难以下咽,大家便想办法制出花样来,把红薯面弄熟后挤成面条,或压成饼状,在火炉子上烤熟吃。由于粮食紧张,一般人家吃的都是花卷馍甚至黑馍,吃的面条也是豌豆绞面(白面与豌豆面按比例混合在一起),吃着有点粗硬,“隔几天吃上一顿白面面条,软溜溜的,觉得美味极了。”有一幕场景一直刻在赵星辉脑海中,上初中时,他到一个家境较好的同学家里去玩,正遇到同学家人吃饺子,“白生生的饺子配着三盘佐料,每吃一个,分别蘸一下酱油、辣椒酱和醋,让人眼馋死了,真的要记一辈子!”

  那时,城镇户口居民凭粮本、粮票到国有粮店兑换粮食,如果要转到另一个城市工作生活,除了转户口,还得转移“粮食关系”,没有“粮食关系”,就成了“黑户”,没有了吃饭的正规渠道。“你就是有钱下饭馆吃饭,但吃菜可以,吃主食必须付粮票,哪怕只买一个馍也得靠粮票。”赵星辉感觉,那时候攒粮票就跟现在攒钱差不多,节约下来粮票以备不时之需。

  1993年,我国放开粮油自由交易,此后粮票在各地逐步退出市场,赵星辉家的最后一本“南阳市镇居民粮食证”发证于1995年12月24日,仅用了一次便失去了作用。在他收藏的南阳市购粮券上,还可清晰地看到南阳的老邮电大楼、老南阳商场以及武侯祠和老汉画馆的旧时风貌。粮票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并未淹没在尘埃中,它承载的旧时光,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也成为沧桑历史和城市巨变的一份见证。

  《守望·记忆南阳》专栏,意在寻找和关注各个历史时期留存下来的历史遗存,那些记录着沧桑岁月的地标、景观、建筑、街巷、民间艺术甚至日常习俗……它可能是一棵老树、一座灰瓦房顶的老屋,可能是斑驳的老墙,或凹凸不平的老桥,可能是一根见证了城市工业发展的烟囱。甚至,可能只是你熟知的一间厂房,一条小路,一块石碑,一片广场,一段戏曲,一门手艺,一张旧照、一把太师椅、一台织布机……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