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国际古遗址日”,这几天,“远古祭台遗址被毁”事件再度引起网友热议
“不挂牌的文物”,到底该咋保护
由于采石者的无知,我市一处极具历史与文化价值的远古祭台遗址被毁坏。3月26日,本报刊发了《采石者毁了这处远古记忆》的文章,报道这起“远古祭台遗址被毁”事件,引起南阳市民和网友持续热议。他们认为,文物的价值在于它的存在,南阳是文物大市,在目前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如何对那些未经文物部门认定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有效的保护或保存,是文物保护工作亟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珍藏于广袤田野的古遗址,就是一部浓缩华夏文明的辉煌画卷。4月18日是“世界古遗址日”,这几天,大河论坛的众多网友再度关注“远古祭台遗址被毁”事件,“楚地汉风”呼吁:理解尊重古遗址的文化品位和精神气质,唤起保护古遗址和传承文化的责任。
文物的价值在于它的存在
到底什么算是文物?对未经文物部门认定的文物如何保护?“远古祭台被毁”事件引来市民和网友持续热议。
记者在文物部门采访了解到,文物的概念很宽泛,简而言之就是,五四运动乃至民国以前有价值的历史遗存,以及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都可称为文物。
远古祭台的被毁让文保人士十分痛惜。热心南阳文化研究的郭文学,在看到报道后第一时间给记者打来电话,他说,历史需要实物佐证,文物的价值在于它的存在。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文物大市,必须“有物可看”。我们不但要保护那些“大文物”,也不能忽视“小文物”。
网友“楚地汉风”认为,远古祭台被毁,这是文化之痛。古祭台蕴含的远古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少。虽然社会发展需要新陈代谢,但是,这种自然规律的要求绝不能以摒弃历史为代价。
给“身边的文物”归属感
市民张谦认为,我市是文物大市,小文物存在于南阳的角角落落,保护文物,就要让每一个南阳人对身边的文物有归属感。他说,一个城市的历史,或是一个村庄的历史,必定让居住其中的百姓常常惦记,由此使一个城市、一个村庄的文脉得到不断传承和弘扬。而诸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正是历史记忆的直接载体,其保护需要每一个南阳人共同自觉参与。
保护文物不能仅靠文物部门一家。网友“雪生”认为,不少南阳人对身边文物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而且没有兴趣了解。文物保护难在全社会保护意识不够,难在大家都把它当作文物部门的事情。
网友“浪遏飞舟”则认为,南阳小文物保护的大环境没有形成。他说,南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大小文物众多,仅凭一个主管部门根本无法有效地对这些文物进行保护管理,可以尝试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模式将文物保护纳入对基层组织的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网友“宛都神韵”建议,南阳应建立文物保护网络和机构,形成以文物局为核心、辐射全市的文物保护网络,使文物保护观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珍爱文物资源的浓厚氛围。联合公安执法部门,对破坏、盗掘文物的犯罪分子始终保持严打高压。
文物保护是全社会的责任
珍藏于广袤田野的古遗址,可以说就是一部浓缩华夏文明的辉煌画卷。记者在市文物局了解到,杏花山“南召猿人”遗址、八里岗遗址的仰韶文化、黄山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瓦房庄遗址的冶铁文化、邓窑遗址的瓷器文化等等,无不镌刻着历史的印记。从旧石器时代到秦、唐、宋、元、明、清,勤劳的南阳先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承历史,延续文脉的珍贵物证。当我们徜徉在浩瀚的历史长河时,不仅为这些古遗址绽放的厚重而深邃广博的文化异彩而欢愉,而且也为它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神韵独具的人文魅力,连绵不断的历史感悟所陶醉。
据介绍,我市曾进行过文物大普查,有些查找到后列入文保单位,当然,这其中不可避免会有遗漏。那么,不挂牌的文物到底该咋保护?市文物部门相关负责人回答说,首先,市民在发现文物后应及时上报文物主管部门,经文物专家鉴定确有价值的,可依法确定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县级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予以登记,并公布为文物保护点。
现实的情况是,没有列入保护的文物多在荒郊野外,有的常年风吹日晒风蚀严重,有的被人为损毁,即便丢失往往也不被人知。还有些虽达不到文物保护级别,但也都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对此,网友们已有所行动。大河论坛“躬耕南阳”的网友“楚风汉韵”告诉记者,文物保护是全社会的责任,他们计划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探察南阳城区周边未列入文保单位的文物,摸清文物家底,再谈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