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走进内乡县衙,在高大威严的大堂前矗立着一座三门四柱的石质牌坊:它高约5.2米,宽约6.35米,选用南阳独山石灰石,在青砖灰瓦的建筑群中超凡脱俗、巍峨雄伟,为这里增添了一种厚重、深沉的风骨。它面南刻“公生明”三个大字,面北刻“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铭文十六字。这就是官箴建筑戒石铭,习称“戒石坊”。在衙门大堂前立戒石坊有着悠远的历史和深刻的寓意,它已成为内乡县衙的标志性廉政建筑。
不朽官箴
“公生明”三个字的意思是:只有公正方能明察事情的真相。它出自《荀子·不苟篇》:“公生明,偏生暗。”据考证,这三个字作为官场箴言,最早却是出自明代著名理学家曹端之口。曹端是河南渑池人,中举后在蒲州做学正。他不仅学术造诣高深,而且品行卓异,学生多达数百人、遍布天下。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他的高徒郭晟乡试中举,要到西安府任同知,上任前,他专程去拜别恩师,并讨教为官之道,曹端就说出了这则不朽的官箴并流传至今。它的原文是“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段文字,字字警策,句句药石,成为历史上许多清官的座右铭。1995年6月,前国务院总理朱公式基视察内乡县衙时,对这则官箴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极力推崇。 戒石坊北面刻有“御制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黄庭坚”24个小字。也就是说,这是一道皇帝下令颁制的戒石铭,并且是全国统一的拓本,由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所书写。戒石铭的内容是“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就是过去的官箴戒约,因此,戒石坊也被称为“衙门里的官箴建筑”。
廉洁标本 公堂前立戒石,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为北宋太宗皇帝赵光义所首倡,但“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话,却是从五代后蜀主孟昶所撰的《颁令箴》中精简而来的。 孟昶是后蜀的第二个皇帝,他为了整顿吏治,先后处死了李仁罕、张业等不法官吏,并颁布了亲自撰写的24句《颁令箴》。据《吏学指南》记载:官府戒石铭“汉唐以来,未尝有之,五代时,蜀主孟昶始颁令箴于诸邑。”其内容是告诫官员要善待百姓,报效国家。宋灭后蜀以后,宋太宗吸取前后蜀政治腐朽、不战而败的历史教训,将《颁令箴》删繁就简缩写为4句16字,并颁布天下。宋高宗赵构下令将名家黄庭坚书写的这一祖训颁布于各府、州、县,并刻在石碑上、立于大堂前。明太祖朱元璋又下令建亭保护,所以最初称之为“戒石亭”,后因出入不便,就改为牌坊,才称为“戒石坊”,沿用至清。官员身坐大堂抬头可见,警戒其要秉公办案,若徇私枉法,天理不容。 据县志记载,过去地方官上任时,都要在戒石坊下举行行礼祭拜仪式,并带领属下宣读戒石铭的内容。戒石坊被历代皇帝所倡导,是官僚政治在官衙建筑中的体现,已融入衙门的建筑文化之中,成为衙门建筑的诸多模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