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晓东 本报通讯员徐朝广

  红艳艳的鲜亮瓜瓤,亮晶晶的糖分颗粒,7月18日,在浚县屯子镇三角村,记者大口品尝着鹤壁成顺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刚刚采摘下来的西瓜,顿时感觉暑热退去不少。

  如果不经介绍,记者怎么也不敢相信,创办这家合作社的是年仅20多岁的姐弟俩。

  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二人都是本村人,大学毕业生。姐姐王蒙,1989年出生,先后在信阳农林学院、南阳理工学院读大专和本科,2013年毕业;弟弟王科,1991年出生,2015年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姐弟俩大学毕业后先后放弃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立志要做新农人,在农村闯出一片新天地。

  “哎,这书白念了!”“还是回城上班吧,在家种地能有啥出息”“以后这孩子怕是连个媳妇都娶不上”。回乡之初,面对村民的不理解和亲友的劝告,姐弟俩没有迟疑退缩。“现在城里的机会未必有农村多,只要愿意干,总会有一片天”,二人坚持自己的选择。

  “现在种地的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年轻人很少会种地,但这地总要有人种,农村也需要有文化、懂技术的年轻人。”父亲王树良对此想得明白,“在农村也会有很好的发展机遇。只要孩子们愿意,我支持他们!”

  2013年,姐姐王蒙毕业后,先在有“农业硅谷”之称的鹤壁农业信息科技产业园打了半年工,看到了“互联网+农业”的巨大潜力,她回村后就成立了成顺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西红柿、土豆、花生、花菜、甘蓝、大葱、西瓜、花生等瓜果蔬菜,并通过互联网将蔬菜销往各地。两年多的时间里,成顺合作社的名声响遍了十里八乡。

  “去年,附近村里有一家种的200亩萝卜滞销,找到俺姐帮忙。俺姐在网上发信息,帮他们把萝卜全卖出去了。”王科说,他们都是义务帮助大家,不收取任何费用,所以附近的农户都很信任他们,“有时候安阳汤阴的农民还专门找到我们,请我们帮忙嘞。”

  “周边种植粮食和蔬菜的农业大户,也经常让他俩帮着把农产品挂到网上卖。”王树良自豪地说。

  “我们的合作社机械化程度很高,土豆、大葱、花生都是机器收播,并采用降解地膜覆盖、滴灌节水技术来应对火龙岗地带干旱缺水的状况,效益很好!”王蒙告诉记者,“只要有了规模,很多客商都是自动找上门来”!目前,姐弟俩流转的土地已达500多亩,另外还托管了近2000亩土地,初步带动了附近100多户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王蒙姐弟俩的事业越来越红火,村民们提起二人也都是掩饰不住地钦佩,一些年轻人还表示要向他俩学习、和他们一起干。

  “做农业是一种情怀,我们相信,靠着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科技手段,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站稳脚跟,用自己的成功实践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对未来,姐弟俩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