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陈保新:
评价更全面,操作更简便
此次新办法明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5个方面,明确了每个方面的考查重点。同时,改变之前综合素质评价要按照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班级评价等环节为学生分别划分出不同等级的做法,强调通过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等基本程序,学生进行自我记录和整理,除了学业水平考试等少数评价内容外,一般不再划分等级。评价内容更全面,操作更简便,管理更公信。
郑州航院招生就业处处长陶文信:
倒逼院校提升办学质量
以前招生只是按文理科分类,实行“3+3”后,就不同了。高校招生自主权扩大,整个录取由原来的被动变成主动。学生的选择权也随之加大,譬如,在选考时,只需选择高校、专业要求的相应科目即可。在如今文理分科的制度下,学生就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政史地,要么理化生。
合并录取批次,可倒逼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当前二本和三本分批次录取,二本院校不管教学质量如何,一般都能录到二本线以上的学生,三本院校即使办学质量很好,但也大多都在二本线下录取。明年二、三本批次合并后,教学质量好的三本院校就有可能比二本院校录取情况还好,这样一来,二本院校必须努力提升办学质量,才能保证生源。三本院校与二本院校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在获得更多机会的同时,也需花更大的功夫提升办学质量。
未来某一天,当学生选择一所高中时,他或许最看重的不是“名校”光环,而是某一个学科老师。在郑州市一些高中一线教师看来,类似情景完全有可能出现,这也恰恰是2018年开始推行的高考改革所带来的变化。
就新出台的河南省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郑州四中副校长刘继勋认为,新方案会对高中学校的教学管理、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带来机遇。“高考改革之于学生,之于学校,之于教师,是机遇,也是挑战。”
郑州晚报记者 张勤
自问:我拿什么吸引学生?
名校概念淡化 学科“名师团”或受青睐
学科很强的学校,也会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来。
“今天,我们学校的几位老师在一起探讨。大家认为,今后学校很可能会将学科打造成一个团队。”刘继勋举了一个例子,比如物理学科,一个老师的“力学”教得最棒,一个老师的“电学”教得最好,他们可以组成一个优秀的物理学科教学团队,也能成为吸引学生选择高中学校的亮点。“以后学校的学科组发展也会多元化,考虑学科组建设。”
促进老师
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
或许,以后普通高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介老师”。
以前,学生或家长选学校时,更注重学校的名头、排名,但现在,学生有更多选择权选科目。大家将更看中某些学科,名校概念或将被逐步淡化。
与此同时,对于老师们而言,改革将促进他们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今后,极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位老师特牛,学生都愿意选他的课,而有的老师的课可能就不会有人选。”刘继勋说,这就督促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魅力。
提问:你的未来怎么规划?
学生的选择权更大
人要处理好自己和自己内心的关系,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处理好自己和自然的关系,把自己的爱好和事业结合起来,这是最好的状态。高考改革也正是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更清晰的选择。
“从高考改革方案来看,学生的选择权更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刘继勋说,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等3个科目加上3个选考科目组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因素,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更便于将来高考时选择喜欢的专业。“术业有专攻,凝聚能力主攻自己喜欢的学科。”
对学生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当然,新的改革方案所带来的高考变化和录取方式的变化,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考科目的存在,要求学生要尽可能早地做好生涯规划、职业规划及倾向等,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等高考过后才需要确定自己的专业。与此同时,老师和家长也必须承担起责任,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生涯规划进行引导。
刘继勋认为,高校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设置,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在选择时不能太任性,要将兴趣与高校专业结合起来,否则,即使某个学科兴趣再浓,对某所高校的某个专业再有兴趣,如果高校的专业没有选该学科,学生就将无法被该专业录取。
查看评论(3)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