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中部地区第一人口和经济大省。2015年,河南省实现GDP总量3.7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五位,占中部地区的比重达1/4;进出口总额738亿美元,位居中部第一位;户籍人口10722万人,常住人口9480万人,分别位列全国第一和第三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6.9%,与全国56.1%的水平相差9.2个百分点。河南是全国的缩影,更是中部地区的缩影。河南领先的人口和经济规模,丰富的人力资源,巨大的城镇化和消费潜力,为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打造促进中部崛起的核心支撑和带动全国发展的战略支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河南加快“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六大基础”建设,着力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内陆腹地战略支撑作用,为促进中部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
河南要在“一带一路”建设和中部崛起中实现更大担当,离不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强力支撑。第一,“十三五”时期,国家重点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为河南打造“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互动合作的重要平台、内陆对外开放高地提供了重要契机,有利于凸显河南作为连接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两大经济支撑带中介枢纽的优势。第二,国家目前在制定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新十年规划,对于河南进一步深入实施三大国家战略,在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三基地一枢纽”建设中厚植发展优势提供了政策支撑。第三,国家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编制实施“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专项规划,组织实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有利于河南加快实施“三山一滩”群众脱贫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第四,国家把中原城市群作为中西部地区重点培育的跨省域城市群,有利于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构筑“一极三圈八轴带”发展格局,增强郑州、洛阳在“一带一路”中的节点支撑作用,打造郑州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郑州都市区和国际商都。第五,统筹推进国际国内合作,有利于河南按照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推动产业国际化布局,推动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加强与周边省份在交通、生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协作,打造黄河—丝路生态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新支撑带。
(二)河南应在新十年中部崛起中发挥引领作用
中原更出彩需要国家给予更大支持
(一)谋划建设黄河—丝路生态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新支撑带
“十三五”时期,除重点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外,国家也提出争取再用10年左右时间,使东北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积极培育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珠江—西江经济带为支撑,西南、中南地区为腹地,辐射南亚、东南亚,对接“一带一路”的新的经济支撑带。显然,要构筑完善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支撑体系,在我国南北两翼建设和培育的这四大经济支撑带中间,还需要一个脊梁作为核心支撑,这就需要构筑和培育以黄河文明为根基,以黄河生态文化和新丝路经济走廊为纽带的黄河—丝路生态经济文化一体化新支撑带。这一支撑带以山东半岛、中原、关中、宁夏沿黄、兰州—西宁、天水北坡等城市群为支撑,覆盖鲁、豫、晋、陕、蒙、甘、宁、青、新、藏等10省(区)。
第一,生态建设优先,打造绿色生态廊道。强化黄河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等主要大气污染物综合防治,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第二,基础设施先行,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统筹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设,建成连通重点区域、中心城市、主要港口和重要边境口岸的综合交通立体体系,加快推进陇海客运专线、郑济快速铁路等通道建设。第三,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产业转移和结构转型升级。发挥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创建山东半岛、郑洛新等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龙头带动、集群引进、价值链提升、品牌创建等为抓手,打造特色鲜明、上下链接、横向联合、绿色安全的优势产业集群。按照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环境容量和主体功能定位,促进产业布局调整和集聚发展,引导具有成本优势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具有市场需求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原城市群、黄河金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等空间转移。第四,彰显黄河文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发挥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沿线省份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和民俗风情等优势,共同打造丝路、古都等国际知名的黄金文化旅游产业带。第五,体制机制改革为本,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加强国家层面协调指导,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尽快启动支撑带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打破区域性市场壁垒,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推动劳动力、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