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进入美国名校,就要接受美国的主流文化标准,在培养孩子原创力、领导力等方面下工夫;在孩子的学习中,父母千万不要“见缝插针”,让孩子感受到永远有做不完的作业,进而养成不注重效率的习惯……日前,纽约大学物理学博士汪小武走进“读书月家教智慧大讲堂”,向众多中学生和家长[微博]分享他的“哈佛女儿”培养之道。
他的女儿汪瑶瑶和汪凯西,在2008年和2010年分别被所申请的所有美国名校录取,其中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其他常春藤名校,但最后她们都选择了哈佛大学。
汪小武说,他的孩子不是神童、天才,她们与大多数孩子一样,也曾屡受失败的打击。
想进美国名校要接受其主流文化标准
汪小武说,通过在中国成长的过程和在美国近30年的探索,他们深刻感受了中美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同时也体会到两种文化各自精华所在。中国教育强调刻苦严谨、精益求精,而美国教育则更看重孩子的领导力、创造力、团队合作和社交技能。
“两个世界,两把衡量的尺子,中国传统文化的尺子包括高考[微博]成绩、琴棋书画、多才多艺等,而美国主流文化的尺子则是原创力、领导力、社会奉献和未来精英的潜力,还要外加托福[微博]和SAT成绩。”汪小武说,在申请美国名校时,琴棋书画的作用并不大,除非孩子在这方面特别优秀。要想进入美国名校,就要接受美国的主流文化标准,在原创力、领导力等方面下工夫,他建议可让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但在家庭教育中,中美教育理念并非互相排斥,而是可以互相结合的。”汪小武说,他们的做法是,引导女儿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社会活动中,做每一件事情前要有一个全面规划,做的时候要全力以赴,做得深入、有特色,在做的过程中,会注意观察、把握机会,并向纵深发展,从而使得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锻炼和体现她们的才干、领导力、创造力、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
为了辅助女儿更好地发展,不同阶段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在女儿幼小时,他们和孩子一起玩耍,着重培植亲情和互信,同时在玩耍中了解她们的个性;小学阶段,他们注重培养孩子的情趣,鼓励和协助女儿多交朋友,努力适应环境,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在大自然的熏陶中学习;初中阶段,协助女儿发掘自己的潜力,探索她们的发展方向,通过突破一道道难关,建立她们的自信,开启她们自身的动力;而在高中,他们充分利用女儿的特点,扬长避短,同女儿一起拟出一套适合她们自身特点的方案,并且全面出击,散发孩子的光芒。
对于想留学[微博]美国的学生,汪小武建议:首先要做好“摸底工作”以及长远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准备好标准考试。有条件的话,争取在竞赛中突出,还可根据环境和自身条件做一两个可以体现创意、领导才能和动手能力的活动和项目。
他举例称,可以主动联系社区领导,问问社区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自己能做些什么,或者组织几个同学一起办一些社会义举,或者对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做个社会调查、养几年小白鼠,分组测试某个项目,写份感想和报告等。
“让孩子享受做完一件事的成就感”
在如何提高孩子学习方面,汪小武的建议是“大干苦干加巧干”。他说,一些孩子在学习上会打消耗战,如果晚上经常熬夜,第二天上课迷迷糊糊,没有效率。日复一日,效率不断下降、消耗节节上升。很多孩子就陷在这种怪圈里沉浮挣扎,“同样的效果花时间越少越好,我们不挑孩子的细节,只把好最后一关,看最后是否达到质量,时间则由孩子自己掌握。我们要求女儿晚上11时前必须睡觉,孩子有个特点,她如果知道时间有限,她就会注重效率,如果给她很多时间,可能一边上网、一边做作业,反而没了效率。”
汪小武还提醒父母,在孩子学习上千万不要“见缝插针”,“今天你给孩子一些作业,孩子很快做完了,而时间上好像还有一个小时,父母又会塞点作业给孩子,孩子会想,你永远没完没了的给我作业,那我干吗要努力做,慢慢的就会迫使孩子在学习时拖拖拉拉、不讲效率。”
他建议家长一定要保持对孩子的承诺,即使发现当天的作业确实布置少了,可以下次更改,但一定不能把当天的承诺打破,要让孩子保持希望,使他享受达到目标后的成就感,“长时间做一件事看不到结果,当然就不想再去做了。”
●人物介绍
汪小武
纽约大学物理学博士。1982年考取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教授主持的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赴美学习。因为在科技领域的贡献,2001年入选《美国名人录》,2002年入选《世界名人录》
■对话
帮孩子成功做几件事情
建立起在同学中的“地位”
父母应该跟孩子怎样建立信任关系、怎样帮助孩子“挖掘”天赋……针对家长关心的一些问题,记者专访了汪小武。
“既是父亲,也是教练、朋友”
南方日报:家长要怎样跟孩子建立信任关系,尤其是在孩子叛逆期?
汪小武:其实每个父母都有好的机会跟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三年级以前一般都很听爸妈的话。四年级后情况会发生变化,这时的孩子需要同伴、同学、老师对他的认同,要追求认同,孩子就要表现自己,而他又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会很纠结。这时如果爸妈不能理解孩子,只是一个劲儿地让其学习、弹琴、画画,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而没有帮孩子解决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慢慢地有些孩子和父母的距离会越来越远,一些孩子会烦躁、叛逆。
南方日报: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汪小武:父母要观察孩子,一旦发现其“变化期”出现后,要做一两件事情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不仅要你学习或者弹琴、画画,还会真心帮助你。跟孩子说怎么做还不行,一定要帮孩子解决几件事情,帮其建立自信,提高在同伴中的地位。比如孩子跟同伴就某些问题产生争执,这时家长不要介入,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但家长可以观察整个过程,事后可以帮孩子分析,要让别人信服他,要从哪些方面去着手,还可以帮助分析对手的弱点。让孩子知道父母是跟其站在一边的。
当父母帮孩子成功做了几件事情,建立在同学中的地位,当孩子遇到困难,就会求助父母,双方之间的关系当然会更融洽。另外,孩子因为在同学中的地位提高,也会更自信,想把更多的事情做好,保持或提升自己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再跟孩子说学习或其他事情,效果就会好很多。
我的二女儿凯西上初中时,因为戴眼镜,同学给她起了个“书呆子”的外号,这让她很难过。我发现她做俯卧撑一次可做十多个,我就跟她说,我有办法帮你“摘帽”,但你必须听我的,她在我的建议下每天睡觉前练十多分钟的俯卧撑。在一次学校的体育课上,当同学再叫她“书呆子”,她就找班里的男生较量谁更有力量,后来她一下子做了四五十个俯卧撑,赢了男生,同学再也不叫他“书呆子”,而开始叫她“汪魔”,这让她很高兴。
我的孩子有问题总会找我们,有的问题不一定帮孩子马上解决,但至少可以坐下来一起讨论。所以,我们跟孩子的关系很融洽。
南方日报:那您跟孩子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什么关系?
汪小武:不能单纯说是什么关系,既是父亲,也是教练、朋友。我跟大女儿瑶瑶关系特别好,我们经常说定一件事情后会勾指头承诺。只要勾了指头,她一定会做好这件事情。我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比较默契的关系。这种关系都是通过很多小事情建立起来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观察孩子了解其真正“财赋”
南方日报:在深圳,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时就报了很多兴趣班,希望通过“广撒网”的方式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而这也使得孩子负担很重。对此,您怎么看待?
汪小武: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为其提供多种机会,探索孩子在哪方面有特长这是对的。但要注意把握度。很多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很着急,并不是在探索特长。在孩子两三岁时,就把唐诗宋词等很多东西“压”给孩子,要知道,聪明的孩子在这个年龄,做什么事情都会做得很好,而这并不代表孩子的特长就在这里。
瑶瑶小时候钢琴弹得不错,学了很短时间就得到老师称赞。在一次表演中,我发现有个孩子演奏时人跟音乐是融合在一起的。看了这孩子后,我明白女儿在钢琴方面并不是有天赋,而是因为她智力好、很努力。但当智力消耗,需要用到天赋时,就很难再进步。
当我明白这点,后来就无意中会说弹琴陶冶情操就好,不一定非得多厉害。这样给了她台阶下后,当她自己发现无法再进步时,也会没有挫败感。
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才干到底能走多深、多高,孩子是不知道的,父母要帮助他们把握。
南方日报:不管是因才施教还是因势利导,最基础的还是要了解孩子?
汪小武:对,这是第一步。父母需要充分观察、了解孩子,给孩子玩不同的东西,看其对什么东西比较感兴趣。如果父母不知道孩子是什么“才”,怎么去培养?
在孩子很小时,父母就应该识才。孩子喜欢玩虫,可以让其自己去查查哪些虫没有毒,喜欢花草,可以让孩子查查花的类别。孩子对一件事情或东西有兴趣,要为他提供机会让其自己去研究,父母不要先入为主地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是让孩子的“财赋”自然流露出来,这样就可以了解到其真正的“财赋”在哪里,等到孩子再大一点,可以看看在这方面的财赋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
南方日报:有些家长会抱怨工作太忙,根本无太多时间观察孩子?
汪小武:其实只要有心,就可以做到。像我们平时观察孩子也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在晚饭时间,我们会鼓励孩子谈谈她们学校的情况,大家其乐融融,这比两个人一本正经坐下来谈效果会更好。
要从小培养孩子创新能力
南方日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是哈佛非常看重的。而一些人认为,在国内,教育现状不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对此,你怎么看?
汪小武:整个中国文化、传统观最大的问题就是扼杀年轻人的创新,希望大家都循规蹈矩。
虽然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很难做到培养创造力,但可以通过其他土壤去培养,不要被现有的情况束缚住。而这也是我们家庭教育的特色。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等待机会、抓住机会、获取成功。而我们则进了一步——去创造机会。像瑶瑶曾经要参加一个化学竞赛,但必须参加校队,我就鼓励她说,去创造机会,自己组建校队,不但可以参赛,也可以表现出她的创造力和组织力。
南方日报:对于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您有何建议?
汪小武:在孩子很小时,要鼓励孩子从大视角去看问题。父母也可以拉着孩子一起做一些事情,比如安装东西、做模型、拼图等。
南方日报:现在出国留学越来越热,何时送孩子出去的问题困扰一些家长,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汪小武:我认为读本科时出国最好,可以跟学生打成一片,体会美国人看问题的不同视角以及鼓励创新、独立等特质。如果父母想在孩子更小时送他们出去,就要考虑孩子是否独立性够强。很多父母有误解,以为只要把孩子送出去了就万事大吉,其实不是这样,很多中学生留学后,因为没有父母或亲人帮其做规划,压力很大。
南方日报:深圳一些家长也会把孩子从小送进当地的国际课程学校,您赞同这种做法吗?
汪小武:谈不上赞不赞成。我觉得会不会存在国内基础也没有打牢,国外的一些东西也学得不精的情况。其实,最好是在中国把基础知识打牢,同时把英文学扎实,然后再出国留学。英文非常好的话,也可以帮助学生缩短在国外学习生活不适应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