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和利用本土化游戏材料,把本土文化引入学前教育,对激发幼儿的创造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本土化游戏材料的收集应因地制宜。准备的游戏材料尽可能是来源于身边的、利于收集又是幼儿所熟知的材料,如易拉罐、瓶盖、饮料瓶、果冻盒、蛋糕盘、麦秆、玉米芯、豆类、米类、果核、石头、树叶、松果等。同时发动幼儿自己收集,幼儿自带的本土化材料能丰富幼儿的游戏,使幼儿的游戏活动更为生动活泼。
本土化游戏材料的投放要有针对性
第一,材料投放要有一定的结构,暗含教育目标与内容,这样能带给幼儿各种各样的刺激,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如:为幼儿提供石头进行操作时,可以给他们提供橡皮泥作为辅助材料,也可以给他们提供彩纸、剪刀、糨糊作为辅助材料,幼儿会发现虽然每次都有石头,可是其他的材料却不同,幼儿会对教师提供的这些材料进行仔细观察,结合生活中已有的观察经验,利用这些材料的不同特点,制作出许多风格迥异的石头画,或拼图或添画。
第二,要为不同年龄段、同一年龄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材料。如剥橘子、找朋友(手套配对)等是小班的游戏,搓玉米、绒线编等是中班的游戏,而搓草绳、编草席、缝沙包等是大班的游戏,等等。
及时调整补充游戏材料与活动。材料是与游戏紧密相连的,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会直接感受到内在生理体验,以及由这种经验引起的外在物理经验。不同的时期,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和经验,建构不同的知识,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游戏的发展不断补充本土化材料,给予幼儿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教师可围绕幼儿生活,围绕教学目标,配合季节认知活动,分别投放树叶、柳条、花朵、扇子、草帽、遮阳伞、落叶、菊花、毛线等丰富多彩的材料,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
探索本土化游戏材料的多种玩法。比如:在体育游戏“好玩的绣球”中,提供给幼儿自制绣球,幼儿可以自由地找小伙伴,自己商定玩法,重新制定游戏规则、重新设计场地布置等。在拎着绣球踢、甩后,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展出了多种绣球玩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提供给幼儿的游戏材料也可以是半成品,为幼儿提供大胆想象的空间。
适时适地介入引导。提供一种本土化游戏材料,教师应细心加以观察,及时地引导。如在大班游戏“有趣的皮影”中,幼儿首次接触皮影,兴趣非常浓厚,但大部分幼儿并不知道怎么对皮影进行操作,因此,要耐心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这些材料,最后,幼儿会发现皮影能够活动的秘密,并且能自己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探索、创造的乐趣。通过游戏,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较高程度地发挥,从而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