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大学生求职旺季。
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人均花费超过2000元,而且有逐年上涨趋势,更有学生表示,花费上万,求职仍然无意向……
因为花钱太多,工作却尚无着落,研究生即将毕业的女孩晓燕,在一次给家人的电话中,忍不住愧疚地哭了。晓燕从半年前开始实习,到眼下求职花费已经近万元。
求职成本不断“发烧”,让人不仅在问,这些钱都被花在了什么地方?高昂的花费又能否为学生换来一份满意的工作?
求职高成本,正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拦路虎。
花费近万工作依然无着落
7月初,晓燕来到北京一家电力国有企业实习。
“听说很多单位会优先录用实习生,不录用也能打听到更多的需求信息。”
晓燕表示,这个机会是表哥好不容易托人争取来的,同学们都很羡慕她。
然而,今天工作仍无着落,让晓燕觉得无可奈何,心情沉重。
晓燕是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专业的研究生。从武汉来到北京,她租住在某城中村的胶囊公寓里,月租500元,换来不足两尺宽的床铺只够躺下一个人,洗脚都得把盆放屋外。
其他花费依然不少。
记者调查:大学毕业生网络求职为何频遇尴尬
一份盒饭10~15元钱,每天在吃饭上的花费,成了最大开支。交通费、电话费一切都需要自理,实习的公司不提供任何报酬。
第一个月,她还要购置很多生活必需品。
“当时我带了3000元钱,我以为够3个月,已经很节省了,但是到月底,卡里就只剩300多元了。”
晓燕的父母都是农民,平时家境不富裕,晓燕一直都很节省,眼看着钱花没了,懂事的她非常心急。
在北京近4个月,每月住宿费500元,餐费700元,交通通信费300元,月花费在1700元左右。
最近,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都有若干招聘会和知名公司宣讲会,晓燕先后去过1次深圳,往返北京武汉几次。但无一例外没有下文。
近半年下来,晓燕的花费已经近万,但是,工作在哪里?
求职成本组成复杂
有调查表明,将近97%的求职生认为,随着物价上涨,高昂的求职成本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的确,被裹夹在海浪般就业大军中的毕业生们,为了能抓住稍纵即逝的就业机会,除了好好准备笔试面试外,也不得不全方位地包装和推销自己:职业正装、化妆品、制作简历甚至请客吃饭。
求职成本的组成十分复杂,但是在学生看来,“哪个也不能去掉,都是必须的。”
“打印简历105元,邮递费25元,职业套装450元,通讯费等250元。”
从找工作开始,小王每个月都在账本上细细记录。他说,这些并不包括到外地参加用人单位的考试费用。
异地求职,费用更加不菲。小王从北京去深圳参加了某大型企业的笔试,从考试到成绩公布,他在当地待了将近两周。为了节省成本,他住在当地的地下室旅馆,80元一天的床位。再加上往返火车票将近800元,及其他费用,共花去3000多元。
同样为了求职,女大学生小周花500块钱买了一套正装,同时配了一件100元的白衬衫,趁着商场打折花200元买了一双高跟鞋,又买了一个100块钱的皮包。随后,小周又在朋友的指导下买了一套价值500元左右的化妆品,并去理发店重新设计了发型。如今,身着黑色正装、脚踩高跟鞋、化了淡妆的小周,的确显得职业而干练。
“在职场上,穿正装、化淡妆不仅让自己看起来更成熟更值得信赖,而且能够表现出对别人的尊重。”小周说,她身边的同学最节俭的也会花费近千元在“面子工程”上,这也成为求职过程中最大的一笔开销。
“现在,不少用人单位会在招聘启事中明确提出要求着正装。即使不对服装提要求的单位,但穿戴整洁、得体也是最基本的。”
实际上,大学生求职“自我包装”的开支仅仅是整个求职成本中的一块。
缺乏实践经验是目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瓶颈”,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前要到与专业相关的单位实习,不少企事业单位都会收取实习费,根据专业和单位性质的不同,实习费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这同样大大增加了学生的求职成本。
此外,很多学校还向毕业生收取几百元不等的就业推荐费。据了解,收取这部分费用的主要是一些高职院校。一般是200元至300元的就业推荐费,主要用于学生报到的路费、支付中介机构的就业费等。
“过度包装”无益求职成功率
“如何降低求职成本?如何让实习成果最大化?”这个问题并不新鲜,却在每年的求职咨询会上出现频率最高。
然而,答案一直无解。
据了解,大部分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来当地笔试、面试,并不负担往返路费。一个大型企业招聘人数20人左右,往往会通知上千人笔试,近百人面试,这意味着大部分学生是无功而返。
晓燕作为农民的孩子,家境贫寒让她对这笔求职费用早就心有准备。“研究生两年所有周未,我都在兼职给专科学生代课,一个周末都没有休息过,攒了5000多块钱。”
然而,晓燕的辛苦积攒,据她说,“钱很快像流水一样花走了,没有半点痕迹。”
部分人力资源专家表示,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存在盲目消费现象,在简历、形象包装等方面投入过大,这说明目前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还不到位。
“精美的简历对提高求职成功率的帮助并不大,一封求职简历超过400个字,效用度只有25%。”
“学生应聘时只要穿着只要大方得体就可以。招聘者更注重求职者的专业知识,以及沟通、交流、应变能力,耗费大量的财力用于”自我包装“属于过度消费”。
人力资源专家的这些话学生们部分并不认可:
“穿得很便宜很差还在面试排队时就在心理上败下阵来……”
“人家要求穿职业装你不穿人家觉得你不尊重他们……”
“要想在那么多简历中脱颖而出,彩色简历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竞争这么激烈,不去异地面试就意味着你失去一个机会……”
人力资源专家表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希望通过“自我包装”来赢得招聘单位青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也暴露出学生们就业盲从心理严重,没有树立理性的求职观。
针对“发烧”的求职成本,人力资源专家认为,降温主要依靠政府,社会和学校,而不是单单给学生提要求。应该给学生有效地传递就业市场的信息,并教授学生一些面试技巧和求职过程中合法权益保护等可操作的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以消除这种过度消费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