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争议的“绿领巾”灼痛众人的眼睛

2011年10月24日07:45      大河网-大河报             _COUNT_人评论

  对于所有的成年人来说,曾在胸前飘扬过的红领巾虽已成为了回忆,但我们却仍记得它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标志,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红旗一角”,对于初入校园的孩子来说,能佩戴上红领巾成为少先队员,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与向往。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陕西西安未央区的某小学,竟派生出一种惹眼的“绿领巾”来。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批评,社会中群情激愤的讨论,“绿领巾”事件俨然已成为如今大家关注的教育焦点……

  在西安某小学门口,放学时分,一半孩子戴着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虽同时步出校门,可放学的队伍却被两色领巾划成了两部分。不少孩子一出校门,就赶紧把脖子上的“绿领巾”摘下来塞进书包,而流动着的“绿领巾”在人群中也显得格外扎眼。

  “你学习不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两个放学的孩子在路上嬉闹起来,孩子的一句玩笑话,却令来接佩戴“绿领巾”孩子的家长表情尴尬。

  西安某小学的做法引起了家长和部分孩子的不满,认为这是一种歧视。但学校进一步解释说这一做法是为了“激励上进,并非歧视”,也是借鉴外地学校的做法。

  就在学校努力为自己正名时,“绿领巾”三个字已成为了新网络热词,事件引来围观者无数,而舆论也几乎呈一边倒趋势,认为“绿领巾”的出现欠妥当,是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一种伤害,给学生戴上“绿领巾”的直接后果是:把某些孩子一竿子打入“差生”行列,在老师和好学生的有色眼镜下,让他们感到自卑和一无是处;红领巾、“绿领巾”都在校园内出现,不利于孩子对红领巾的认知与尊重;“绿领巾”虽不是差生的标志,客观上已变相给孩子划分了等次;在家长的责骂下,会让他们感到羞辱和内疚……

  在得知学校让学生佩戴“绿领巾”的尝试后,陕西省少工委工作人员表示,不支持学校这种做法,佩戴“绿领巾”不符合全国少工委有关规定。据了解,上海、北京、武汉一些地方也曾出现过绿领巾,作为少先队员预备期的教育形式。但红领巾有其特定含义,两者本不是同一事物,这些做法已被叫停。

  【教育者称】

  有教无类不能简单“贴标签”

  “作为一名从事过多年大队部辅导员工作的小学校长,我愿意相信出现‘绿领巾’的那所小学的老师,激励孩子好学上进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所有孩子的健康成长,可能只因没弄懂教育规律,没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才会想出这么个法子。也许他们根本没料到,‘绿领巾’就像一堵无形的隔离墙,把孩子分成了两类:好孩子戴红领巾,差生戴‘绿领巾’。我很困惑,本该接受平等教育的孩子,上小学才一个多月,就被老师的‘火眼金睛’迅速分出哪些该戴红领巾,哪些不该戴,十分被动地被划分为三六九等,这无疑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伤害。”郑州市互助路小学校长张严明表示,“客观地讲,红领巾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是神圣红旗的一角,这便决定了红领巾不可随意更改颜色,变换规格。教育要始终遵循有教无类的理念,切忌简单地给孩子‘贴标签’。”

  “未经修改前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明确规定:凡是7周岁到14周岁的少年儿童,愿意参加少先队,愿意遵守队章的,同学向学校少先队组织提出申请,经批准,就可以成为少先队员,也就是有资格戴上红领巾了。而经过修改的《队章》更是将年龄下限放宽至6周岁,显然这个门槛并不高。”郑州市互助路小学大队部辅导员毛笑宇说,“在我们学校,孩子们入队不凭‘表现’,都是同一批全体入队,因一年级学生有600余人,人数较多,老师和孩子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我们入队仪式的时间就安排在了元旦前后。对志愿加入少先队的孩子唯一要求就是,要为他人做一件好事。”

  毛老师告诉记者,学校在奖惩方面更应看重积极引导,树立榜样。“比如学校设有文明标兵、‘四好少年’、品德标兵、学习进步奖等。教育需要耐心,孩子不可能一下达到最高标准,但只要有进步就该得到表扬和肯定。我们需要给孩子树立奋斗的目标,以激励为主,不过多强调责罚,以免造成‘学习有困难’孩子的心理落差。”

  【家长看法】

  “绿领巾”很暴力 小朋友伤不起

  在大河报小学亲子QQ群里,家长们纷纷表示自己的孩子尚未遭遇像“绿领巾”般的不平等待遇。“逍遥”说:“‘绿领巾’是教师压力太大,把压力转嫁给学生使出的‘昏招’。”“静水流深”更指出,“绿领巾”很容易让人想起小说《红字》。“就像是给孩子脸上盖上差生的戳记一样!耻辱啊。这跟体罚孩子和抄课文相比,简直是杀人不见血的冷暴力!”家长王新华说。

  “甜甜老爸”表示中午就“绿领巾”事件征求了小学三年级女儿的意见,“孩子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改红为绿,难道要改变国旗的颜色?其次,戴‘绿领巾’的孩子会被小朋友看不起,伤自尊,很容易自暴自弃。”

  “甜甜老爸”说,“绿领巾”事件后,学校极力辩解,说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为什么最后不但学生的家长不买账,连社会舆论也大多持反对态度。“是不是事情的出发点好,这个事情的结果就一定是正确的,好的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关于 教育 我来说两句

爱问(iAsk.com)
教育正文页右侧--教育新知
无标题文档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