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小悦悦的不幸离世让人感到世间冷漠的可怕,广州志愿者以“拒绝冷漠唤醒真爱”为主题,发动市民签名呼吁,用真爱赶走冷漠。有网友用极端的方法辱骂那些见死不救的路人,更有网友呼吁重奖见义勇为,严惩见死不救。 一个始终把“德”放首位的文明古国缘何频现道德危机?一个嫉“私”如仇国家的公民缘何会变得如此胆小怕事?也许问题就出在我们对“私”的态度上。无论你是否承认,私心都像是人的影子,不远不近地和每一个人在一起。
马斯洛认为,自私作为一种需求是分层次的,它们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仓廪实而知礼节”,生活富足之后的人们必然会去做善事,以期获得人们的尊重或自我良心的满足,“见死不救”不仅让众人不齿,自己也会陷入良心的谴责中,这就是 “人心向善”。因此,不科学制度极力否定自私的存在,而一个科学的制度,则倾向于用自私做土壤涵养道德。
富足的生活是道德土壤,但如果人们缺乏安全感,道德的萌芽就会被摧残。更多人举手之劳做次善事,并非都图回报,更多只是为了良心安宁。但当一种内心萌动的慈善可能给自己带来严重伤害时,本能的自我保护就会占上风,理智就会制止慈善的行为。
当路过的18个人看到小悦悦时,我们不知道他们心中是否会震颤——不救,良心难安;救人,自己有可能就此惹火上身。他们无法证明小悦悦不是自己撞的,更不知道受伤的孩子是否会成为自己一生的负担。为什么人们对于救助小悦悦没有安全感?不是自己撞的,为什么会害怕别人懒上自己?这源于一种普遍存在的“有罪推定”,“有罪推定”假定所有的人都是罪人,每个人都需要自己证明清白,比如南京彭宇案中,法官就让彭宇拿出自己没有撞老太太的证据。
“有罪推定”这不仅仅是法官的思维,更是普通民众的思维,但这种思维夹杂着对弱者的同情和对不正之风的深恶痛绝,往往使其具有正义的面孔。比如,文革期间,只要说谁是地主、卖国贼,大家就会一哄而上把他打倒,甚至是为平民愤“先枪毙,后审判”。他们认为,打倒坏蛋不需要证据,但却忘了问自己凭什么认为人家是坏蛋。
前一段时间,网上传言少林方丈释永信“包二奶”,无数人就凭此传言辱骂释永信,少有人问一问证据在哪。“有罪推定”者最有力的一句话是:“无风不起浪”,他们认为,只要是传言的东西就必然有证据,如果你说没有,就请你拿出证据证明自己清白。“有罪推定”的思维还广泛存在于家庭,丈夫怀疑妻子不忠就向妻子施暴,妻子怀疑丈夫不忠,常会让丈夫打印话费单自证清白,或者要求丈夫把电话打给对方自己监听。疑神疑鬼的“有罪推定”常会让夫妻关系走向破裂。
“有罪推定”不仅能让没干坏事的好人胆战心惊,也制造了一起又一起的人间悲剧。孩子在外面被人污蔑为小偷,或者在学校被老师无端批评,一些孩子为了证明自己清白,服毒自尽。一些农村妇女为了证明自己清白,赌咒发誓……这样的悲剧屡见报端,层出不穷,背后的凶手都是“有罪推定”。
“有罪推定”思维者不仅要别人出示自己无罪的证据,而且自己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使其对于没有证据的慈善充满恐惧和不安。所以,与其重金奖励见义勇为,不如下力气剔除广泛存在的“有罪推定”思维,“有罪推定”的思维不改变,社会道德就没有安全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