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规划城区为城区八个组团,人口规模为323万人;规划新市镇为雁鸣湖、黄店两远郊新市镇及白沙、花园口、柳林、姚家四个近郊新市镇,人口规模合计27万人;规划祭城、韩寺等10个镇为一般镇,人口规模合计18万人。
城区人口规模为490万人;规划城区外围组团为雁鸣湖、黄店,人口规模分别为20万人、15万人;规划小城镇为花园口、柳林等10个镇,人口规模合计45万人。
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城镇职能分为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配套工业、农业物流、商贸服务、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八个类型。
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引导农村居民点向生态环境相对良好的地区集聚,减轻农村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交通引导。引导农村居民点向交通线沿线集聚,增强农村居民点与各等级发展极点联系的便捷程度。
3、凸显优势。原则上不再保留规模小、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潜力不佳的农村居民点。
4、分区引导。根据农村居民点所处功能片区进行建设引导。
迁村并点方案。按照农村居民点现状及总体规划,确定撤销、整治、迁建、合并等规划对策,具体如下:
1、规划远期城区范围内村庄。撤销,农村居民就地城市化。
2、城郊生态绿带内村庄。降低村庄密度,引导人口向城区集聚。对保留少量一般村进行整治,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
3、沿黄生态旅游发展带及高效生态农业区内村庄。合并与整治。通过搬迁、合并等方式实现迁村并点,引导人口向中心村及小城镇集中,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的集约性。提高中心村服务水平,对保留的一般村进行整治,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
村庄体系规划。规划形成“中心村——一般村”两级村庄体系。中心村为一定农村地域内的中心,人口规模大于一般村,服务设施配置标准高于一般村。规划中心村与一般村按1:2配置。规划设置中心村58个,平均人口规模3000人;规划保留一般村142个,平均人口规模1000人。
村庄整治与建设分类管理策略
1、城中村及城郊村。采用同化嬗变模式整理,对条件适宜的城中村或位于远期城区或城镇规划范围内的城郊村,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更新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配套设施,居民以集中安置为主,实现就地“城市化”,完成由农村向社区化、城市化的嬗变。
对于规划远景城区(镇区)范围之内,远期予以保留的村庄,结合规划方案进行建设引导,提高建设质量,降低未来城市化改造难度。
2、中心村。采用迁移集聚模式整理,通过宅基地划拨的方式,引导一般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和配套设施建设水平。在中心村,鼓励采用村民自建、镇村代建等方式联合逐步建设组团型住宅小区。
3、一般村。采用梳理改造模式整理,即先梳理出农村居民点内的空宅,在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改造计划和规划。通过梳理、改造、再利用,解决农村居民点用地占而未用、农村住宅闲而未用的问题,以提高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程度,但要对一般村的建设规模进行控制,不建议扩大一般村规模。
4、撤并村。对撤并村考虑采取一源多发式的模式,即整村迁出,分散迁入。撤并村不得再进行新的建设,不再新批宅基地,不再新增服务设施,对于已经撤并的村庄原址全部整理复垦。
村庄整治及整合步骤
1、近期。以村庄整治为主,主要解决民生问题,改善一般村和中心村的村容村貌,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各项服务设施;但在整治完善的同时,应以宅基地划拨为手段,引导小村人口向中心村集中。
2、远期。以村庄整合为主,以宅基地划拨和行政区划调整为手段,引导农村居民点由小规模分散布局向大规模集中布局的空间分布态势上转变,同时积极引导新农村建设资金向确定的中心村集中,完善和提高中心村的服务功能,使其产生吸引人口集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