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明建 蒋宁宇 刘 娜 文/图
丰收梦,今朝圆。
6月5日上午10时许,站在唐河县桐河乡大郭庄村一望无垠的麦田旁,看着田里的小麦穗长粒饱、焦黄熟透,46岁的种粮大户焦强手臂一挥:“开工!”
一声令下,四台大型机器同时作业,收割机与秸秆还田机一起轰鸣,扬起金黄的麦糠,装满丰收的喜悦。
“今年又是好收成。”脸膛黝黑、头戴草帽的焦强,是唐河县桐河乡祥宏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为了抢收,当天上午,这位种粮CEO带着20多台收割机开赴合作社的多块麦田。
作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焦强承包了800多亩麦田,又以农业合作社的平台,托管了4600多亩。今年,他的小麦因土地肥沃、灌溉及时、品种优良,比别人的成熟晚了一周,亩产却非常喜人,高达700公斤。
这个让焦强“睡觉都能笑醒”的产量,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阳农民亩产50公斤的14倍,是七八十年代的三四倍,是90年代的两倍多!
可喜的数字背后,是党和政府一项项惠农政策的落实。
惠农情,暖心间。
人勤机欢忙夏收。顷刻的工夫,就有100多亩小麦被收割完毕,50多吨小麦从卸粮筒内哗哗流出,被川流不息的运粮车拉走。
这期间,骑着摩托车的焦强,在方圆5公里的麦田里不停奔走,犹如一个驰骋疆场的将军,有条不紊地指挥收割,任凭汗水湿透衣服、麦糠落满肩头。
下午1时,焦强和社员们才蹲在地头吃午饭:一人一大碗焖面、一碗紫菜汤、一根鲜黄瓜。那一刻,热浪袭人的麦田旁,飘荡起泥土、新麦和饭菜的混合香味。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桐河乡,是唐河县唯一的省级科技示范乡。原来因粮食歉收总饿肚子的焦强,凭借土地流转政策,进行标准化和规模化种植,探索出以地入股、保底分红的土地流转新方式,走上致富路。
“党的好政策提高了种粮户的积极性。”关心种粮大户麦收的桐河乡党委书记张红岩,站在焦强的麦地里说,“对于新型农民和新型农业合作组织,乡党委和政府从资金拨付、技术支持、硬件建设上给予帮扶。”
皇粮国税免了,种地补贴领了,农田水利兴了,土地流转火了,产量连年高了,国家粮仓满了。
粮仓满,天下安。
中国粮仓在中原,中原粮仓在南阳。就全国而言,种了1/10土地的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因产出了1/5多的粮食,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主体。
“手中有粮心不慌。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13亿人民谁不吃粮!”下午3时,焦强边说着自己的粮食情结,边跳上运粮车将上午收割的小麦分批运到收购点。
因为粒大籽饱,焦强的小麦一公斤卖到2.30元。“这价钱不错,一亩地能净赚300多元,1000亩就赚30多万元。”焦强自豪地说,期望党的农业政策能长久稳定,他计划再多托管一些粮田,把合作社从全市之强做成全国之强。
晚上7时,夜幕降临了,在阵阵虫鸣中,麦田夜战拉开序幕。收获的喜悦伴随收割机闪烁的灯光,照亮劳作的黑夜,迎来希望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