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张本贵 高帆 夏季风
4月21日,在淅川县老城镇穆山移民新村,200多座蔬菜大棚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整齐。“我们种的瓜果蔬菜不但不打农药,上的还是沼液和微生物复合肥,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市场上供不应求!”站在自家的大棚前,村民唐金兰笑得合不拢嘴。
穆山移民新村欣欣向荣的发展之路,生动折射出淅川县致力发展生态产业的智慧和激情。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和核心水源区、全国移民大县,淅川县找准水质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淅川县把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作为全县林业建设的一号工程来抓,实行合同造林、专业队造林,保证了造林质量。目前,全县活跃着35支造林专业队,每年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造林合格面积连续7年位居全省各县第一。
绿意盎然的生态茶园、花香扑鼻的金银花基地、郁郁葱葱的竹柳林带……如今,淅川县30多万亩荒山尽披绿装,高效生态农业面积已达18万亩,年产值达6亿元。库区20万农民变身为生态产业工人,在家门口就业,按月领工资,按期领分红,按年收地租,人人鼓起了“钱袋子”。
在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同时,淅川县把发展环保型、科技型、高附加值型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四大突破”之一,大刀阔斧调整工业产业结构,以淅铝工业园、淅减工业园、福森新能源、中原轻工创业园为重点,积极上马一系列生态项目,悉心培植“环保工业之树”。
4月22日早上,宋岗码头晨光熹微,护水队员马欣和队友们驾起小船,开始清理库区的漂浮物。马欣是丹江岸边的一位普通农民。几年前,他投资12万元买了一条游船,办起了水上餐馆,年收入10多万元。2013年6月,为响应县里保护水质的号召,马欣毅然关掉餐馆,主动参加了库区护水队。“‘舍小家、顾大家’的道理咱都懂。南水北调是国家大事,我个人这点牺牲不算啥。”马欣说。
万众一心保水质,一库清水送京津。时下的淅川,水碧天蓝,生态环境日趋向好。全县造林面积每年以10万亩以上的速度增长,森林覆盖率达45.3%,环库区森林覆盖率已达51.4%,库区水体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标准。
淅川县委副书记、县长赵鹏说:“淅川要在保持好水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为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