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纪晖
“十三五”开局之年脚步临近,幸福的阳光已经照进南阳大地的每处角落。
如果说,两年前,央视发布的南阳居民幸福指数位居全国地级城市榜首的消息属重磅新闻的话,那么现如今,幸福南阳已经成为每个安居乐业南阳人的直观感受。看,近来刷爆微信朋友圈的帖子《何必羡慕北上广 我在南阳刚刚好》就是最好的证明。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回首过去五年,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但市委市政府对民生保障的力度不减反增,城建、环保、就业、住房、教育、卫生等各项民生投入不断创新高,一桩桩民生实事,为打造幸福南阳写下行动的注脚。
宜居宜业打造幸福之城
隆冬时节,本该是万木萧疏、山寒水瘦,然而行走在南阳城里,绿的树、黄的叶、红的果、艳的花,映入眼帘的是斑驳的色彩,感受到的是春天般的盎然生机。
“十二五”期间,我市以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为统揽,在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大手笔”不断:大力实施白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绿化、道路绿化、社会绿化、公园游园绿化、内河绿化五大绿化提升工程;启动总投资近40亿元的内河水系综合开发工程;开展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的“双创”活动;全面启动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三大工程”行动计划……随着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城区游园“换挡升级”,背街小巷面貌一新,美丽白河“颜值”更高,古老南阳日新月异。南阳人从居住环境的点滴改善中感受到了城市的发展,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宜居和宜业是城市居民幸福感的主要体现,缺一不可。市委市政府除了在城市建设上顺应民意、科学规划外,在营造创业环境、激发创业创造活力等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过去的5年里,我市不断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先后成功举办“百名闽商进南阳”、“浙商南阳行”等一系列活动,营造了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外来企业大有作为、创业群体茁壮成长的良好氛围。在一个个产业集聚区,一栋栋标准厂房拔地而起,一批批大项目相继落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劳动者充分就业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村美民富唱响幸福之歌
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豫南民俗风格的“农家乐”鳞次栉比,观光走廊姹紫嫣红……走进桐柏县淮源镇陈庄村,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扑面而来。村党支部书记范远刚介绍说,这是新时代新农民新生活的写照,也是我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市广大农民富而思洁、富而思美,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全市900万农民群众迫切的追求。自2008年4月全市启动农村“清洁家园行动”,到2013年8月开展的城乡清洁家园行动,再到2014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南阳农村逐渐改变了垃圾围村的尴尬局面,一个个美丽乡村应运而生。如今,行走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你会惊喜地发现,垃圾桶摆放路边,护栏安在门前,篱笆围绕菜园,花草扮靓路边,广场宽敞美观……即便是在最偏远的山乡,也能见到以往城里才有的各项公共设施。城乡一体的科学发展,让人已分不出农村和城市的区别。 人居环境的改善,激发出广大基层干群干事创业的激情。围绕着农业结构调整、生态旅游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等着力点,各县区“大做文章”,村组“能人”大显身手,广大农民大有收益。据统计,仅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达到9741元,同比增加1013元,首次突破9000元,创下历史新高。
民生工程提升幸福指数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打造幸福生活,需要从人民群众最期盼、最亟须解决的事情做起。过去5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投入,主动作为,以桩桩民生实事,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社保体系不断完善。社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仅2014年就实现各项社会保险参保827万人次,累计征缴54.37亿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提高;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48.9万城乡低保人口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四位一体”的医疗救助体系,2014年全市共计7.8万人次接受城乡医疗救助,累计支出救助资金6932万元。
就业服务更加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国家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试点县达5个,劳务品牌促进就业收效显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年均达到240万人以上,劳务总收入年均300亿元以上。
教育事业全面提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薄弱学校改造加快,改造维修农村中小学校舍39.9万平方米;2015年新建、改扩建中心城区中小学校12所,新建校舍15.49万平方米;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职教攻坚稳步推进。
文化惠民硕果累累。大力组织实施“唱响白河”群众文化演出活动;2015年投资46.8万元,更新52部老旧放映设备,完成47916场农村公益电影场次;“三馆一院”建设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基层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
…… …… 民生亮点连连看,幸福工程挨个数。回眸“十二五”,展望“十三五”,一幅让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幸福画卷已经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