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锐 通讯员 祁晓松 王 刚 谢继平
核心提示
一年一度的“双11”网购大战即将重燃战火。面对电商折扣、赠券、包邮等“挡不住的诱惑”,不少市民打算乘机抢购商品。昨天,记者从市工商局专业分局网监大队了解到,双11未到,网购投诉已先升温,至目前,已接到投诉30余起。防患于未然。“工商”向准备扫货的网友“泼冷水”:那些曾经的陷阱不得不防,扫货前先想想,你真的需要吗?
货不对板,商家玩失踪
10月中旬,消费者王女士在某网站网购了一台电视机,付款后商家却在购物网站上消失了。王女士最终财物两空。
另一名消费者张女士投诉称,她在网上买了一套茶几,收到货后发现产品跟网上叙述完全不符,于是致电卖家要求退货,卖家承诺退货退款,于是她将货物退回,谁知,卖家并没有按约定退款却消失了。由于网店在外地,张女士遂向网店所在地工商部门投诉。但经当地工商部门多次调查,至今也无法联系到经营者。
买到假货,退货被刁难
9月份,一消费者投诉称,他在淘宝上网购的某品牌豆浆机是假冒的,联系网店卖家要求退货时,商家却要求出具假货证明。
王女士投诉称,她在网上购买了一双牛皮单鞋,收到货后发现鞋子标签上写明材质是pu,不是牛皮,要求退货,商家不同意。经当地工商部门介入,商家才同意退货。
10月,赵先生在网上买了一部手机,只是打开包装,甚至没开机,退货时被要求支付10%的折旧费。
网购物品,售后维修难
近日,市民冯先生网购的某品牌正品手机(保修卡、发票正规齐全),网店承诺是全国联保,后到该品牌售后服务中心要求维修手机时,本地的售后部却不提供相应服务,后经工商部门介入。店家才予以维修。
据工商部门介绍,每年11月份都是网络购物投诉的高峰期,消费者投诉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有瑕疵、假冒伪劣等质量问题;拖延送货、拒绝退换货、拖延维修等售后问题;对促销活动做虚假宣传等广告问题。
工商提醒,扫货别冲动
综合网购投诉案例,市工商局专业分局网监大队总结了电商常见的违法违规行为:用假打折误导消费者,部分经营者“先提价、后打折”、“以无库存为由不予销售”、“单方面变更甚至撤销促销”;使用“全网价格最低”、“史上最低价”、“销量第一”等违反《广告法》用语;虚构交易、删除不利评价,虚构自身的商业信誉,甚至有网络平台部分内部工作人员参与其中。
为避免消费者利益受损,市工商局12315发布警示,提醒准备在“双11”网购的消费者要理性消费,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商品,不要因商品价格便宜就被冲昏头脑狂扫血拼造成浪费,不要轻信商家的表面宣传,避免出现商品与实际描述不符等问题。为保障交易安全,建议消费者采用第三方支付担保平台进行付款。参与网购活动时要注意保留相关交易记录和证据。建议消费者通过“手机截图”等方式保留证据,一旦产生纠纷,在与卖家、交易平台协商不成的情况下,可携带相关证据向当地12315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