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时光如清风般轻轻滑过,站在“十二五”规划即将收官的时间节点上,回首望去,我市工业秉持“工业强则城市强,工业兴则城市兴”的理念,朝着工业强市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谋求转型发展新突破,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发展之路。
特约记者 李红雷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龙腾计划”、“五个一百”行动计划,积极发展大产业、培育大企业、引进大项目、构建大平台,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积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谋求新突破,新兴产业落地生根、蓬勃发展,迅速成长为助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趋势。
工业实力不断提升。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6倍;预计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83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3倍,年均增长1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5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5倍,年均增长11.2%。全市大中型企业305家大中型企业个数是2010年的2.8倍,年均增长29.2%。龙成集团和淅铝集团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今年龙成集团、淅铝集团等13家企业入选河南省民营企业100强,入围数量居全省省辖市第一。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高技术制造业表现抢眼。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超20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倍,年均增长24.8%,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约24%,比2010年提高13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结构更加合理。目前,全市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占比为40.1%,同比增长10.9%,增速分别高于重工业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1.1、1.2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综合实力、竞争力显著增强,已经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预计2015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65%以上,我市经济发展中的增量部分,有70%~80%来源于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市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中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推进城市转型、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市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工作实现较大发展,重大投资项目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总投资额67.5亿元的天池抽水蓄能电站、总投资额32亿元的龙成重型钢构、总投资额30亿元的荣阳铝业项目、总投资额5亿元的乐凯华光柔印版材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开工建设,河南油田特种蜡、烟厂易地搬迁改造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我市累计列入省技改提升工程项目152个,计划总投资386亿元,至目前,实际累计完成投资360亿元,130个项目建成投产。
两化融合加速推进。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互联网、有线电视网、固话覆盖率基本达到100%,县级以上城区实现4G移动互联网和光纤宽带网络全覆盖。全市共建成“数字企业”600余家,主要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以上;防爆、二机、西保三家企业被确定为全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国家试点。南阳跻身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智慧城市云数据中心建成并启用,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旅游等五大智慧应用项目全面启动。
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十二五”以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率突破75%,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34个、院士工作站11个,创建高新技术企业40家、工程技术中心34个,涌现出了防爆、二机等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今年,二机集团完成的“自升式海洋钻井平台钻机的研发及产业化”等11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
品牌建设卓有成效。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成功扶持了一批不同产业领域的驰名、著名商标,打造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名牌。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品牌121个、省级品牌827个、南阳知名品牌362个,其中中国名牌产品5个、河南名牌产品50个、省长质量奖2个、中国驰名商标15个。2015年,汉冶特钢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经验被确定为河南省工业质量标杆,鑫特电气、汉冶特钢等7家企业入选河南省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
调控服务持续强化。建立重大事项协调推进例会、大督查等工作机制,落实市县领导分包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制度,强化经济运行服务督导,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建台账、找原因、寻对策、定措施,着力解决工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今年共收集企业反映的问题78个,涉及64家重点企业,已协调办结问题74个,办结率达到95%。积极推进“四项对接”活动,2015年,全市共开展对接活动167次,其中银企对接35次、产销对接45次、用工对接42次、产学研对接45次,为企业解决融资26.3亿元、用工1.1万人。
回望“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发展,我们乘风破浪、阔步前行。展望“十三五”,我们任重道远、奋起争先。
目前,已初步明确“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290亿元,年均增速8.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00亿元,年均增速7.2%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全市形成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医药3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ERP应用普及率达到10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淘汰落后产能完成省下达任务。
初步筛选“十三五”亿元以上工业项目737个,总投资4242亿元。“十三五”期间计划完成投资3883亿元。全部投产后,按设计能力,预计可新增销售收入6300亿元。其中续建项目412个,总投资1961亿元,“十三五”期间计划完成投资1645亿元;新开项目325个,总投资2281亿元,“十三五”期间计划完成投资2238亿元。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扣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目标,大力发展高成长性制造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加速信息化建设进程,推进工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市工信委主任肖海有介绍说。
在高成长性制造业方面,做大做强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食品、纺织服饰等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培育壮大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在传统支柱产业方面,改造提升冶金、建材、油碱、化工等产业;在信息化引领方面,着力推动“互联网+”协同制造,开展区域、行业、企业两化融合,重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努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态。从这四个层次入手,通过承接转移、科技创新、技术突破推动我市的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同国内、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在新一轮的科技竞争和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争取主动。
又踏层峰望眼开,满怀豪情启新程。借着《中国制造2025》的引领,乘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我市工业已起航奔向“下一站”,演绎新的精彩,续写“十三五”南阳工业转型升级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