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协调发展上,坚持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拓展发展空间,释放发展潜力。
—— 摘自市委书记穆为民在市委五届十五次全会上的讲话
本报记者 何新红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市在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时强调要坚持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市委五届十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南阳市委关于制定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实施中心城区和县域经济“两轮驱动”,构建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和特色村协调发展的现代城乡体系,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动能。
关键词:优化布局
提要:优化发展空间布局,以中心城区率先突破为重点,以重要交通干线为纽带,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引领,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推动市域国土空间均衡开发。
解读:强化主体功能分区,即涵盖高速外环内中心城区、官庄工区、鸭河工区等约400平方公里的核心引领区,涵盖县城、产业集聚区、集镇等约500平方公里的战略支撑区,涵盖全市基本农田、宜农岗丘地等约1.2万平方公里的农业主产区,涵盖市域山地、水源地、各类保护区等约1.4万平方公里的生态涵养区,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整体功能最大化。
以中心城区组团为主体,邓州副中心城市为侧翼,加快宁西、焦枝铁路和二广、沪陕高速两个“十字形”市域城镇和产业发展带,打造西(峡)-淅(川)、唐河、方城、镇平四个增长极,激活南召、新野、内乡、社旗、桐柏“五城”发展活力,增强重点镇支撑点功能,构建“一主一副双轴四极五城多点”空间发展格局。
关键词:“两度两力”
提要:持续提升中心城区“两度两力”。突出内涵式发展,坚持以产立城、以水兴城、以文塑城、以绿靓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具有较高首位度和宜居度、较强承载力和辐射力的高品质区域性中心城市,向2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迈进。
解读:加强中心城区产业体系、城市建设体系、城市管理体系、生态体系“四大体系”支撑,使中心城区发展空间有序拓展,产业水平大幅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市生活和谐宜人,群众幸福感持续提升。
推进高新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鸭河工区、官庄工区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下放职能权限,改革社会管理职能,突出产业培育、招商引资、企业服务、项目建设。
抓好高新区、光电产业集聚区、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卧龙综合保税区建设,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落实一体化招商,促进园区功能整合和分工合作,支持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
全面改造提升老城区,解决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加快建设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推动中心城区与官庄、鸭河、唐河、社旗、方城、镇平等城市组团交通一体、产业连接、服务共享、联动发展,加快培育卫星城镇,形成“一心六团”南阳都市区。
关键词:县域经济
提要: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支持各县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竞相发展,推动各县加快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街区、专业园区等载体建设,夯实产业基础。鼓励各县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发展配套产业,培育区域龙头企业集约集聚发展。推进各县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升级,防止产业同质化、竞争无序化。
解读:把县城和中心镇作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全面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强化产业支撑,完善服务和居住功能,推动要素集聚,创建省级、国家级文明城和卫生城,打造宜居宜业城镇。
推进乡村经济“一群一园”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特色种植、规模养殖、休闲观光、健康养老等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在符合条件的地方布局乡村特色经济园区,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农民就近就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关键词:城乡一体
提要: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村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解读: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先推动一批已进城就业的农业人员落户城镇,推动一批棚户区、城中村居民转户,推动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向城镇转移,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关键词:两个文明
提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解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焦裕禄精神、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农运会精神等,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南阳故事。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强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新型主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