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南阳> 旅游>正文

南阳内乡县衙“瑞霭萱堂”匾背后的故事

A-A+2014年6月3日10:14南阳旅游网评论

南阳内乡县衙“瑞霭萱堂”匾背后的故事南阳内乡县衙“瑞霭萱堂”匾背后的故事

  5月29 日,在内乡县衙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捐匾仪式,来自余关乡王庄村蒙族王家院的王英堂等几位耄耋老人带领族上二三十人,将原祖堂上所悬挂的一方“瑞霭萱堂”大匾无偿租借给县衙对外展出。

  该匾长220厘米,宽92厘米,匾文读作:“赐进士出身文林郞知内乡县事加五级纪录十次又记大功二次杨傅,为待诰封王母谢老夫人九十荣寿立“瑞霭萱堂”,乾隆六十年(1795年)麦秋朔日谷旦”。

  匾文的上款是赠匾人杨傅知县的官阶出身考核奖励和赠匾的原因。中间四个大字蕴藏着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古人在北屋前种萱草即金针菜可令人忘忧。北屋是主妇的居室,萱堂就成了贤良母亲的代称,总的意思是祥瑞的云气萦绕着王母居住的地方。下款中,麦秋指农历四月,朔日谷旦指初一吉辰。

  这是一方旌表匾额,其背后有着一段善有善报的故事。

  据藏匾人王英堂家代代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史姓官员,因正直无私遭到奸臣陷害,被朝廷诛灭九族。而史家一位年仅10岁的小女儿在老丫环的帮助下逃了出来,由于家破人亡,加上怕被朝廷发现,两人辗转各地靠乞讨来到内乡一带,被王家的谢老夫人所收留。虽然这位小姑娘年仅10岁,但琴棋书画样样都会且能诗善舞,更得谢老夫人喜爱,于是就在王家供其读书学习。

  就这样小姑娘在王家住了七八年,当其十七八岁时,史姓大臣被朝廷平反,在全国开始寻找这位史姓大臣的后代。不久,史姑娘被当时内乡知县杨傅发现,禀报朝廷,随后朝廷派人将其接回京城。后来,这位姑娘嫁给了朝中的一位官员。

南阳内乡县衙“瑞霭萱堂”匾背后的故事南阳内乡县衙“瑞霭萱堂”匾背后的故事

  虽然史姑娘离开了王家,但她没有忘记王家谢老夫人的恩情,为了报恩,首先派人专程到王家,问其有何要求,但是谢老夫人表示什么都不要,她当年的收留也只是为了积德行善。但这位姑娘一定要报答这段恩情,经过向朝廷请示,为王家允诺了三件事:一是到谢老夫人所在的王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且要三拜;二是在王家所在的大路口设下马石,并赐于王家绊马索、栏轿杆;三是在谢老夫人九十大寿之际,派内乡知县杨傅代表朝廷赐匾额一块。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时的绊马索、栏轿杆已不复存在,而这块悬挂在祖宅主堂的匾额却传了下来,而且王母谢老夫人善有善报的故事也一代代传了下来。“文革”破四旧时,王老先生将匾藏在柴屋中,后又怕被人发现,放在了自己的被褥下当床板,幸免于难。跟随自己辗转相伴48年,保存至今。动员族下发扬祖上一贯积德行善的家风,将此匾无偿租借给县衙博物馆对外展出。至此,这块从内乡县衙发出的旌表匾额,在历经220年风雨沧桑之后,又回到了当年杨傅任职的内乡县衙,成为道德教育的实物教材。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