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南阳> 旅游>正文

探秘冯氏家族南迁唐河背后的故事

A-A+2014年8月5日08:28南阳 晚报评论

冯中顶老人回忆冯门迁入往事冯中顶老人回忆冯门迁入往事
刘运启和他收集的部分冯家古家具刘运启和他收集的部分冯家古家具

  唐河县祁仪乡,是公认的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的故乡,是冯门望族的兴旺之地。但鲜为人知的是,祁仪乡并非冯氏家族的迁入地,真正的迁入地却在与之毗邻的马振抚乡高庙村。

  这个信息是马振抚乡村建中心主任刘运启先生提供的。记者和唐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金少庚来到刘运启家,赏鉴了印证这一信息真实性的佐证——他收藏的冯家的古旧家具:老式床铺、条几、桌椅板凳等物品。由此,引发了我们探寻冯门望族迁入之谜的马振抚之旅。

  冯门迁徙之路,一段传奇故事

  8月的马振抚乡高庙村,和众多普普通通的山乡村庄一样,人数不多,房舍零落,但草木葱茏,生机勃勃。唯一不同的是,村内有一个磨盘般大小的深坑,格外引人注目。

  村民们说,这儿原来是一棵百年黄楝树,后来树被放掉,就留下了一个深坑。而这个坑就是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冯门迁徙的故事。

  一直致力于冯氏家族缘起研究的刘运启说,冯友兰先生的侄子冯中顶就住在高庙村,现在乡敬老院安度晚年,这里就是冯家祖上从山西高平迁徙河南唐河的第一站。

  和冯中顶的多次交谈,再加上数次走访调查,刘运启基本摸清了冯门迁徙的脉络,和迁徙之肇始的一段带有传奇性质的故事——

  冯家是山西高平人,祖上一直经营布匹生意,马振抚乡是他们向社旗县赊店古镇运送布匹的必经之地。清朝初年炎夏的一天,冯友兰的曾祖父冯泰带着马帮途径高庙村,酷热之下人困马乏,村里的黄楝树绿荫如盖,凉风习习,冯泰一眼就相中了树下的那块平地,决定在黄楝树下打尖休整。困顿不已的冯泰随手把马鞭甩在了黄楝树上,很快进入了梦境。

  醒来后,急于赶路的冯泰把马鞭落在了黄楝树上。布匹售出,获利不菲,冯泰满面春风赶回高平,清点物品时发现少了伴随自己走南闯北的马鞭,后来才想起马鞭遗落在高庙的黄楝树上。后来途经高庙,他果然在树上找回了马鞭。冯泰看到高庙村虽偏安山隅,但南接荆襄,北连赊店,水路通达,民风淳朴,远离动荡,风景宜人,确信和冯家有不解之缘。遂决定举家迁往高庙,迁徙后果然生意兴隆,人丁兴旺,就此安居。

  从此,冯家广置田地,现马振抚乡前庄村就是冯家的地域。

  冯家第二次购置田地,选在了当时的祁仪镇,在祁仪镇建复盛馆,取异地复兴昌盛之意,以酿酒为业,生意极是兴隆,成为当地望族。这里就是现在祁仪乡政府的所在地,但故居不存,只有冯友兰先生亲手栽植的银杏树和腊梅树仍枝繁叶茂,静默中见证着冯门往事。

  分门别户,一部繁盛的家族创业史

  随着冯门一族的兴盛,又在祁仪镇西创立了天龙号,冯家就有了马振抚乡高庙区域、祁仪镇区、祁仪镇西三地产业。

  家大业大,创业不易,守业更难。久而久之,冯家就有了分家的念头。其时,冯友兰先生的父亲冯台异有兄弟三人,长兄冯云异,字鹤亭,弟冯汉异,字爽亭,三人皆为清末秀才。冯台异又连中举人,在唐河县城做教喻,后任湖北崇阳知县。分家之时,由冯友兰先生的母亲吴清芝女士主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冯门一族中,女人持家治家、待人处世颇具梁柱之风。这一点上在吴清芝女士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且在子女的教育上尤为成功,“冯氏兄妹”蜚声中外,她功不可没。

  岁月匆匆,但出生于1933年,现已八旬,时年只有几岁的冯中顶对当时分家的情状依然记忆犹新。在马振抚乡敬老院,他向记者做了详细描述:“二奶(吴清芝)坐在堂屋正中,表情严肃,目不斜视,哪家分多少地、分几件家具,她不用掰指头算就明镜似的,她很公正,大家对分到的东西都没有意见。她还提到,在地里干活的都可以拿一双象牙或者紫檀做的筷子。”

  “二奶的家规大得很,大家都怕她。说是怕,其实是敬。一个妇道人家,全家都归她管。特别是在学习上,她抠得特别紧,小辈们都不敢荒废。她主持分家分得公道、利索,大家都没有意见。”冯中顶说。

  刘运启补充说,他收集到的家具,就是从冯中顶家找到的,那些都是冯家分家时分到的。可惜的是,还有很多家具,都精雕细琢做过工艺,被冯中顶当木柴做饭烧掉了。

  冯门特质,一份感念的崇善尚孝情

  从冯中顶的讲述里,记者感受到吴清芝对冯氏后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二奶的家规比较大,大家都归她管,都又敬又怕。年年大年初一,我们小辈们都先去拜年,二奶就让我们看父亲的毡帽、带大襟的棉袄这些遗物,让我们记住孝老爱小这些家风。”

  “二奶去世后,葬在祁仪镇的下和庄。当时天上下着雪,友兰叔和我们这些后辈们都主动光着脚给老人家送葬,下葬后脚都冻得不知道是自己的了。回到家里,友兰叔赶紧给我们用热水洗脚,给我们穿鞋。我记得特别清。”冯中顶说。

  据附近的村民讲,他们很多都是冯家的佃户,但冯家从不欺人,体恤乡亲,有难就帮,即使是遇到天灾人祸,也让户家有吃有穿,种地过日子都能过得下去。

  临走时,回望村落,沉浸在冯门往事的回忆里。那些让人感佩的特质,应是一笔可以传承的财富吧。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