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新浪河南> 南阳> 旅游>正文

内乡县衙再现打春习俗“鞭春牛”迎立春

A-A+2016年2月4日10:49新浪河南·南阳评论

祭春牛祭春牛
迎春迎春
送土牛送土牛

  内乡县衙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月3日,为弘扬节日传统文化,内乡县衙再次举行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鞭春牛”。该项目于2014年首次以12分钟时长走进河南卫视春晚。内乡县衙此次100余人参加的演出队伍系统性进行整个活动组织并进行录制,旨在联合中国农业博物馆对我国二十四节气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相关材料,进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

  2月4日为中国传统节日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民间则习称“打春”,由于它标志春天的开始。民谣:“春来鹅毛起”,象征春天开始了。立春为何又叫打春,这与封建社会官办岁事活动“鞭春牛”有直接关系。

  “鞭春牛”,又称“祭春牛”,俗称“打春牛”,又名鞭土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简称“鞭春”“鞭牛”“打春”,以致将立春称之为“打春”,至今仍在流传。这一古老民俗起源于周代。高承《事物纪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汉代鞭春牛已相当流行,至宋代,宋仁宗景龙元年颁布《土牛经》于天下,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到了明代,《明会典》中明确规定了《有司鞭春仪》。清代继承了明代这种规定,鞭春牛活动蔚然成风,地方志不乏记载。立春打春牛,经过示春之早晚、劝农、到祈丰收;从单纯的土牛展示,到“花装栏坐”,彩杖击打、谷麦抛撒,以至供奉于“堂中”,节日活动不断发展完善。

  土牛,即泥土所制的牛,具五方之色(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其各个部位不同之色彩,决定于当年干支、立春日的干支,这样,每年春牛的各部之色也不会全同,清末时期又改用纸牛,即以竹为骨架,外糊以纸。这一活动固定于立春之日,早在春秋时期,立春就作为一个节气出现了,在先秦文献中已有关于迎春礼的描述。到东汉时正式产生了迎春的礼俗和民间的饮食服饰习俗。在唐宋时,这些礼俗和习俗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明清两代是立春文化的鼎盛时期。辛亥革命以后,立春的官方礼俗骤然消亡,而民间的习俗也逐渐式微。现在,立春只作为一个节气而存在。因此,关于立春的礼俗和民俗对许多人来说可能相当陌生。明清时期,每年皇帝都要在立春时,赴先农坛祭祀,并亲自作象征性扶犁耕地,以表示劝农,迎春气而兆丰年。而地方官府亦在立春时举行相应的活动,以代御亲耕,其整个活动经历迎春和打春两个程式。

祭祀祭祀
打春牛打春牛
知县扶犁亲耕知县扶犁亲耕

  迎春

  迎春是自古以来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各项准备,并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康熙《大兴县志》卷六《岁时》:“立春前一日,迎春于东郊。次晨,鞭土牛,遵古送寒气之意也。”民国《铁岭县志•岁时》:“立春为国家盛典。前一日,守土官率僚属,盛陈卤簿仪仗,杂以秧歌、龙灯、高脚、旱船等剧,并具芒神、春牛往东关高台庙拈香行礼,俗曰‘演春’,即迎春于东郊也。”

  而县级官署,则在立春前一日,先把县署大堂东侧的“迎春池”盛满清水,知县身着朝服亲率众官吏卒的迎春队伍,高擎仪仗和“春”字牌,浩浩荡荡开至城南先农坛,祭祀春牛和芒神。知县在春场扶犁耕地一至二垄,表示代御亲耕,劝民农桑,以祈年丰。在每年鞭春牛前知县扶犁亲耕时如果选中了哪户的耕牛,为户主一大荣幸,同时还能享受免去当年赋税的优惠待遇。知县扶犁亲耕后,迎春队伍将土牛、芒神抬至大堂前迎春池旁安放。

  鞭春

  立春日,县署仪门大开,对百姓开放,大堂前设香案,摆香烛、猪羊、白酒等祭品。百姓手执彩旗、敲锣鼓、吹唢呐,聚集而来。在州县长官的带领下,全体官员朝服盛装,排班向北四鞠躬,然后跪下三奠酒,起身再四拜。赞礼官诵读祝文:“维神职司春令,德应苍龙,生意诞敷,品汇荫达。忝守是土,具礼迎新,戴仰神功,佑我黎庶。尚飨!”

  礼毕,众官手执彩杖,肃立春牛两旁,赞礼官唱:“长官击鼓!”州县长官亲自擂响三通鼓。赞礼官又唱:“鞭春(打春)!”众官吏边唱边绕牛三圈,官员们纷纷用彩杖抽打春牛,然后知县将春牛击破,事先填满牛肚的五谷干果,枣子、核桃等纷纷落地,众官与百姓欢呼抢食,以期五谷丰登,吉年有余。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先“鞭”而后“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语的两部曲。随后出县署开始游街闹春,大街小巷彩棚栉比,披红戴绿。鼓乐、狮子、旱船、高跷等民间杂耍奇玩尽兴表演,万家空巷,官民同乐,到处洋溢着吉庆欢快的气氛,将打春这一活动推向高潮。

  牛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发展,牛耕渐渐削弱,而鞭春牛的民事民风民俗,也失去了昔日的光环,成为一种文化积淀,尘封于封建历史的褶皱。内乡县衙为弘扬节日传统文化,已成功申请“鞭春牛”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每年立春日,将鞭春牛这一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节日文化丰富生动得以真实再现;此次联后中国农业博物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我国二十四节气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旨在向全世界传播宏扬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文:苗叶茜/图:王燕争)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